,这也就把国内的上流阶层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工商业当中去。
当代帝国的所谓工商业资本,除了官方资本以及极少数白手起家的商人外,其实大部分的民营资本他们本身就是前明王朝时期的士绅群体。
帝国杀士绅虽然杀的很狠,但是也没有说都杀光不是这些残存下来的士绅群体抛售了他们的土地资产,然后带着这些资金进入工商业里,这也是帝国当年众多民营资本的主要来源。
工商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导致了单纯的持有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没啥吸引力了,那些大商人富豪们对土地兼并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多管齐下,大楚帝国才算是真正解决了困扰了华夏地区几千年的土地兼并问题。
其中工业发展是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实际上如果帝国没有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话,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家的话,哪怕罗志学搞再完美的土地政策,实际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数千年来,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也不是没有聪明人想不到好的办法而是都做不到。
农业时代里,土地就是最具价值的固定资产,同时富人们的钱也没有太多的可投资方向,这赚了钱后除了买地也没什么好的投资方向了。
这样一来,再好的政策也经不住时间的腐蚀,迟早会出问题,少则几十年,多不过一两百年这一系列的所谓农业政策就会化为泡影。
但是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不一样了,投资工业的收益超过了投资农业,同时工商业的发展让整个经济体系庞大了,富人们的钱有了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自然犯不着一股脑拥挤到农业里购买土地,搞什么土地兼并了。
因此抛开现象看本质,要想全面的解决土地兼并,其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工业化
其他的基本都是治标不治本
罗志学好不容易才搞定大楚帝国的土地兼并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容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里,出现什么私人资本垄断企业,托拉斯这些东西。
不是说不能垄断,而是不能让私人资本垄断。
尤其是在一些民生重点行业里,大楚帝国别说不准私人资本垄断了,甚至连私人资本都不让进。
比如食盐行业到目前为止,食盐依旧属于官营产业。
大楚帝国食盐产业,随着技术的提升,矿盐以及海盐产量飙升,同时火车,轮船等诸多运输方式的出现,让食盐的价格已经到了非常低廉的程度低到什么程度,零售价格都是用分这个单位来算的。
以松江府当地出售的普通食盐为例子,一斤普通食盐只需要五分钱
楚元的兑换比例是一楚元等于一千分
松江当地的一个最普通的低收入工人,月薪按照平均数算他六块五,这月收入他能买一千三百斤食盐
在如今的大楚帝国,同等重量的食盐比大米还便宜的多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么便宜
除了技术进步,导致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成本大幅度降低外,这也和帝国高层强行拉低食盐售价有关系。
具体表现就是,帝国成立之初,一年都能上缴几千万楚元利税的大楚帝国盐务总公司,在承顺四十六年里,预计利税不足五百万,降幅达到十倍之多
而且这些利税基本也不是本土食盐业务产生的,而是盐务总公司的其他业务,比如工业用盐,调味品业务以及食盐出口业务带来的。
几十年过去了,人口翻了好多倍,食盐的整体销量增加那么多,但是盐务总公司的食盐业务利润却是无限接近于零,只能依靠附加业务来产生利税。
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帝国高层间隔几年就给食盐来一波大降价。
大楚帝国盐务总公司,一开始是为了赚钱填补财政缺口的,但是现在盐务总公司已经没有了这个使命,它的使命只剩下保障食盐供应了就连昔年的特殊税种盐税,也在三十年代被正式取消,盐务公司后续经营的话,只需要按照常规企业一样缴纳常规的企业经营税种就行,不用和之前一样还需要缴纳特殊的盐税。
如此情况下,帝国甚至都已经少量放开了盐务业务准许民间资本进入,主要是食盐生产领域但是因为如今的食盐生产行业利润太低,民间资本都不乐意进,所以喊了好几年的食盐放开也没啥效果
在大楚帝国里,食盐行业早就变成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行业
就是因为帝国高层已经不需要盐务总公司来贡献财政收入了而是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更好的方向来增加财政收入,那就是烟草
大楚帝国直接把烟草行业列为了官营行业,种,制,销都属于大楚帝国烟草总公司负责。
随着海外的持续扩张,海外烟草开始进入帝国本土,然后又带起了吸烟的潮流之后,帝国高层,主要是罗志学看到了这种场景后,直接来了个烟草专营。
而随着烟民的数量持续增加,烟草行业贡献的利税非常恐怖的,早就超过了巅峰时期的盐务行业,如今每年大概能有三千多万楚元的利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