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御前献礼:内燃机(3 / 4)

研成果啊

那可是被帝国高层定型为重大国防兼民生的最高级战略科研成果之一

有线电报的出现,让大楚帝国获得了快速获知千里之外甚至万里之前各种消息的手段。

这一手段对于大楚帝国维持其全球统治是非常重要的。

打个比方,没有有线电报的话,如果东欧那边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金陵方面最快也需要十多天左右才能获知消息,这还是建立在消息就发生在东欧铁路沿线,消息在第一时间里就通过火车一路往金陵方向传递。

然后再把消息从金陵传递到东欧那么又得少则十多天的时间。

这一来一回都一个多月了。

然而有了有线电报的话,通过有线电报,东欧那边有什么情况,当天就能够通过电报向金陵方向传递,哪怕电报传递也需要经过众多电报站中转,但是一天内也足以把信息传递到金陵城了。

然后金陵城方面再把相关的处理意见通过电报传递到东欧地区巡抚或驻军。

如此一来,东欧有什么紧急事情的话,金陵城方面短则一段,长不过两天就能够进行及时处理,并且落实到位。

这种信息处理速度,对于一个疆域庞大,直辖领地以及行政领地,藩属国领地遍布全球的帝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要不然的话,动不动消息延迟几个月,这全球帝国根本无法维持多久,对海外领地的控制力度也不咋地,只能走那些海外分封,或者是授予海外领地总督极大自主权的方式进行统治。

就和早年大楚帝国在南洋以及美洲等地区的统治一样,都是授予了当地的巡抚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包括宣战权以及签署条约的权限。

不是当时金陵城方面想要放权,而是实在没办法,只能放权。

而有了有线电报后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通了电报的海外地区领地,其巡抚基本都会撤销了宣战这些敏感的权限,重新收回到金陵城方面亲自处理。

有线电报这种便捷通信项目,对于大楚帝国这种全球性帝国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百万大军,所以帝国高层都是极为重视,这些年不管是内阁还是军方都是极力支持有线电报线路的建设。

就连太平洋海底电缆都尝试铺设了一次,以尝试联系本土和美洲方面很可惜的是铺设还没有完成十分之一就失败了。

海底电缆要求的技术太高,施工难度太大,一时半会搞不成功,但是帝国又迫切的需求解决本土和美洲地区的快速通讯问题。

所以帝国的技术人员一方面继续选择施工第二条太平洋海底电缆,并改进相关的技术。

同时帝国又同步进行了一个备份的方案。

那就是走白令海峡这条浅水海峡,通过白令海峡之后,走北美洲的北部地区,也就是后世阿拉斯加等地区,沿着西海岸线一路向南铺设,最终抵达北美中部的西海岸地区,也就是金山港等地,再横穿北美洲大陆抵达东海岸。

毕竟如今本土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骨干有线电报网络,同时北美洲地区里的有线电报网络也在快速铺设当中,并完成了几条南北以及东西的骨干网络的建设。

只需要把这两个巨大的有线电报网络连接起来,那么就能够实现本土和美洲地区的快速通讯了。

这才有了走白令海峡线路的方案。

这个方案在原时空里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因为属于的国家不同,同时北美洲北部,东北亚的东北部地区,都是属于一片苦寒之地,连人都没几个,建设电报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回本更难。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这些都不算事因为这种电报线路具有极大的国防安全特性,考虑的要不要,有没有,而不是成本高不高,难不难

就和现在搞太平洋海底电缆一样,这玩意可难搞了,成本也老高了,但是帝国在第一次铺设失败后。依旧继续死磕太平洋海底电缆,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第二次铺设工程甚至电报总局方面已经联系了诸多合作厂商,皇家理工学院等专业院校,开始探讨第三次铺设方案了

他们自己也觉得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铺设依旧不太可能成功,所以他们准备进行第三次铺设

为了搞太平洋电缆,电报总局,或者说帝国高层根本就不考虑什么成本问题对比之前,区区白令海峡海底电缆的难度以及成本问题更不值一提。

其实要进行远距离通讯,最方便,也最现实的还是无线电报可惜的是,目前受限于电气化的发展并不成熟,无线电报一时半会都还搞不出来,一群皇家理工学院里的电磁学教授们,都还折腾着电磁波的诸多基础理论呢,还谈不上进行把电磁波用于实际应用。

无线电报这玩意,估计一时半会的搞不出来。

所以有线电报的建设还需要持续的大规模进行推动。

这就是有线电报在目前大楚帝国里的巨大作用。

而现在,罗志学对内燃机的重视却是达到了和当初对待有线电报同等的高度。

这不得不让很多帝国高层们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