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战争的起因,看似有点儿戏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楚帝国的强势崛起,必然会需要占据更多的资源,所以大楚帝国的扩张是一种必然的。
楚国人想要生活的更好,那必然是建立在占据更多资源的基础上的。
所以楚国人到处扩张,而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哪怕是在楚国人看来没啥好东西的波斯地区,也会最终成为帝国的扩张目标。
所以,当大楚帝国崛起之后,波斯地区面临楚国人的入侵,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且他们还得感谢楚国人科技发展迅速,能够通过海洋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有更多更好的地盘等着楚国人去占领。
如果楚国人没办法在海洋上进行扩张,也不能向北方的冰原扩张,南方的热带丛林也去不了,那么到最后也就只能一路往西进哪怕是波斯这种不毛之地都会抢下来。
所以波斯人能够在大楚帝国强势崛起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后面二十年里还能保持独立地位,纯粹是楚国人有其他太多的目标,一时半会眼里看不到他们。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楚国人看到了他们
首先,楚国人还是老一套的发去了最后通牒,要求割让领地,全面开放市场,然后顺带赔款等等。
这一套东西楚国人玩的很熟练,楚国的藩务司的外交官们甚至都不用多费心,直接就拿出来了一套范本,改了改名字和数据,就给波斯人送去了。
限期一个月内答复,不然楚国人就会自己来拿。
波斯王国自然不会轻易答应,毕竟楚国人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一旦答应那么就会彻底沦为傀儡国。
在没有经过任何战斗的情况下,就想要让一个国家直接变成傀儡国,说实话有点难。
而波斯王国的反应也在楚国人的预料之内,所以在送去最后通牒的同时,楚国人也已经调集了兵力准备参与作战。
楚军调集兵力乃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北线,主要集结了两个师的兵力,即四十三师以及五十六师,这两个师都是属于乙等常备师,乃是大楚帝国陆军驻防在中亚地区,尤其是新占领区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的主要机动兵力。
这两个中亚地区的汗国,虽然名义上还继续存在,但实际上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通过过去多年来陆续签署的条约,他们已经把几乎所有的领地都割让给了大楚帝国,只各自保留了一小片的地方,人口也极少。
不过好歹是生存了下来,他们通过全盘的归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乃至一切,最终换来了帝国的正式册封。
只不过帝国正式册封之后的他们,从语言再到文字乃至服饰以及习俗上,都已经全面汉化,他们甚至都清一色改用华夏人的姓氏和名字,你已经很难说他们还是原先的土著人了。
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生存了下来,不如说是帝国最终选择了融合了这么一小部分的土著。
因此,不管是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大楚帝国都已经完全控制了原来的中亚三国地区,即哈萨克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
楚军的北线攻势,就是由驻防在这一地区里的两支主要机动兵力发起,顺带还有一些边境地区的丙等守备部队也会参与一些零星的作战。
在北线之外,楚军还在南线组织了大规模的兵力,其主要的集结地印度地区的卡拉奇地区。
这是大楚帝国早年占据的一个殖民地港口,经过多年开发经营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行政领地,控制着周边大片土地,通过这片行政领地,然后再以印度河为运输通道,大楚帝国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对这一片地区的经济殖民。
因此卡拉奇,也是大楚帝国维持在印度半岛西北部地区的战略支撑点,以往就驻防有比较多的军队。
这一次对波斯动手,帝国又临时从印度半岛抽调了部分兵力,其中包括仆从军印度军团。
然后这些兵力从卡拉奇往西前进,最终前往临近波斯的边境地区,此时在这一方向参与对波斯作战的兵力有第十九师、第一百三十一师、印度军团第十一师、第十二师。
其中的第十九师乃是特地从孟买地区调过来的甲等战备部队,乃是绝对的精锐主力这一次来打波斯,倒不是说上级觉得波斯太强,非要弄一个甲等师来坐镇。
而是第十九师那边求战心切他们调到印度驻防已经有两年之久了,但是却没有参与任何的大规模战事这没有打仗就没有军功,没有军功就没有晋升啊。
所以在帝国决定对波斯王朝发动战争后,第十九师那边就上下奔走,最终成功的说服了上头让他们去参战。
这已经是最后一个还没有对帝国臣服的土著独立国家了,再不打,以后就没这机会了
除了第十九师外,第一百三十一师倒是很正常,这是一个丙等守备师,长期驻防卡拉奇地区。
而两个印度军团仆从军师也没啥特殊的,就是来当炮灰,干苦活脏活的。
南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