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而且考上的还是最难考的几所学校之一“陆军军官学校”,录取通知书送达到家的时候,那可是县上教育科科长,县守备队队长,镇上知镇等人一起敲着锣鼓,放着鞭炮送到他家里来的。
接受陆军军官学校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是他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候
入读陆军军官学校后,他学的是骑科,理论学习三年后到临近的骑兵部队实习一年后毕业。
因为理论学习成绩以及实习考评都是优等,同时又主动请缨前往边疆基层服役,因此毕业后服役没多久,只用了两年就获得了晋升,成为了陆军中尉。
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们都是入学授准尉,毕业后基本都是授予少尉军衔,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每一期一甲前三名都会被授予中尉军衔。
郭成勇的优等,自然是比不上人家前三甲,不可能在毕业的时候就被破格授予中尉军衔。
不过因为理论学习以及实习成绩都比较优秀,毕业后又主动请缨前往边疆基层部队服役,服役期间表现也算优秀,参加过多次和准格尔残部的战斗,所以才会在短短两年就被晋升为中尉。
四年后又陆续积功晋升为陆军上尉,在第二骑兵军下属第十二骑兵师之第三十七骑兵团任职,担任第三骑兵营副营长兼第二骑兵哨哨官。
骑兵营,这玩意在早年其实被车效果,但是在承顺十八年后再一次设立。
骑兵营的撤销和重设,乃是大楚帝国骑兵持续改革的见证。
最开始的时候,楚军骑兵部队里的编制是团辖营,营辖哨后来撤销了营编制,改为团直辖大编制的哨,哨设三个营。
然而慢慢的又发现,大编制的骑兵哨虽然好用,军衔不好搭配,因为哨官都是上尉军衔,而团长基本都是上校。
缺乏了中间过渡的军衔。
同时,两百多人规模的骑兵为一个基本战术单位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基本战术单位内部的编制却有些不合理,比如三个队的编制就不太好用。
实战的时候骑兵指挥官往往会把第三个骑兵队直接拆分,然后补充到另外两个队里,形成两个兵力相等的骑兵分队进行作战。
针对这些情况,骑兵部队开始了改革,重设了骑兵营这个级别,骑兵营下设两个骑兵哨,骑兵哨下设两个骑兵队。
实际上就是把前线指挥官们原来喜欢用的哨辖两骑兵分队的实战编制给确定了下来,形成更合理,军衔也更匹配的固定编制。
因此改革后的骑兵营,在兵力上和以往的大编制骑兵哨其实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变化,但是称呼变了,主官级别也变成了少校,内部编制也有所变化。
改革后的每个骑兵营的兵力还是在一百七十多骑到两百多骑不等,具体兵力多寡要看骑兵种类,重骑兵要少一些,如重枪骑兵、胸甲骑兵只有一百七十五骑;轻骑兵则是两百三十五骑。
严格上来说,大楚帝国陆军的骑兵核心体系就没怎么变化过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基本的骑兵战术单位的兵力没什么变化。
依旧是重骑一百多,轻骑两百多人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四个基本战术单位组成一个骑兵团。
楚军骑兵编制,整体上类似拿破仑期间的近代西方骑兵部队,不要问为啥,问就是抄的而拿破仑骑兵的编制是2排2连4骑兵中队1骑兵团。
必须明确的一点,这里的骑兵中队,它就不是骑兵连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严格翻译的话,其实翻译为骑兵营更恰当但是不管怎么翻译,它都不是骑兵连,因为它下头还有两个骑兵连呢,你把它称之为骑兵连,那不扯淡嘛。
只是后世不少人翻译出现误差,再加上对面日本人用骑兵中队的称呼,以至于很多人都把骑兵中队和骑兵连混为一谈。
最后导致很多人就误认为拿破仑时期,或同时代欧洲骑兵的骑兵团辖四个骑兵连了,其实不是,通常来说人家一个骑兵团辖三个或四个骑兵中队,每个骑兵中队有两个骑兵连。
所以拿破仑的一个骑兵团,他有六个或八个骑兵连,这一个骑兵连的兵力理论上在八十多骑到一百一十多骑不等。
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欧洲军队里的骑兵中队是属于骑兵连和骑兵团之间的编制,具体叫什么,属于翻译问题
至于二十世纪后日本人的骑兵中队,那可是真的骑兵连了早期日本骑兵里上头是有着大队,大队上头再有联队的,这个大队,其实才等同于十九世纪欧洲骑兵部队里的骑兵中队。
不过后来大家都玩小团大连编制,日本人因此取消了骑兵大队编制,变成骑兵联队直辖骑兵中队。
同时期欧洲军队则是把骑兵中队撤销,采取骑兵团直辖骑兵连的模式。
最终出现了翻译称呼里骑兵中队等同于骑兵连的情况。
编制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只是翻译不同而导致的错觉。
楚军里的骑兵编制,目前就是一个骑兵团辖四个骑兵营,骑兵营下设两个骑兵哨,骑兵哨下设两个骑兵队,队下面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