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安南归顺设省(6 / 8)

布政使,这个两地布政使,自然是清一色的大楚帝国官员,升龙布政使由广东左参政兼廉州府知府宋守吉升任。顺化布政使由广西右参政,兼管梧州府等地的李凯关升任。

其他各部官员,基本上也都是帝国从其他地方调过去的,只有部分机构的副职等一些不重要的职务,由郑阮两家的一些家臣担任。

这些政治上的举措,都是为了从名义上,合情合理的把安南地区变成帝国的土地。

从法理上一开始就全面确立,杜绝任何的后患。

嗯,之前其实明王朝也干过这事,他们可是名义上把莫朝长期册封为安南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明朝长期在名义上拥有安南作为属地。

只不过明王朝没那能力把这个名义上的属地变成现实

而大楚帝国不一样,帝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决心把如今只局限于名义上属地,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属地。

紧随着册封,设省等一系列旨意之后,帝国官方在大楚邸报上宣布安南两省当地叛军谋逆,帝国将会派兵进行镇压。

而在邸报刊发这个消息之前,实际上军方就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并实际上已经和当地叛军打起来了。

最先行动的是驻防广宁的陆军部队和海军部队

海军方面的南海舰队下属的第三海防大队,即负责北部湾一带海域的海防大队,二十多艘近海战舰、炮艇在十二月十三日的时候,就已经在广宁进行了汇合。

紧接着搭载了大批兵力以及武器弹药等补给,他们后续将会沿着红河沿江而上,前往升龙地区。

同时在地面,分别有两个混成团规模的陆军兵力,已经兵分两路直接进军,其中一路往升龙去,一路沿着海岸线南下策应海军的海防舰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作战里,海军没有出动真正的远洋主力舰队,而是只出动了地方巡防舰队,也就是南海舰队,作战的主力是一批近海巡逻舰以及近海炮舰,再加上部分桨帆船什么的。

不是帝国海军轻敌而是安南南北两地的水面实力真的很菜,这官方水面力量本来就菜,叛军手里的水面力量也只继承了当地官军水面力量的一部分,那就更菜了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海军是要沿江而上,直接跑去升龙的,这种作战是属于非常典型的内河作战而这种作战模式,其实地方的海防舰队更擅长,至于远洋主力舰队,战舰动不动就大几百吨上千吨的现在冒险进入冬天水枯时期的红河,说不准还会搁浅成为活靶子呢。

所以,帝国实在没必要大张旗鼓派遣远洋主力舰队过去,抽调一个地方巡防舰队去升龙就已经很充分了。

倒是其他地方的沿海作战,可以派遣远洋舰队进行协助。

就当北方地区的楚军大量兵力,陆续以广宁为基地,分别朝着升龙等地进军的时候,在安南南部地区,楚军也没有闲着。

九龙江府先是派出了一千五百多人与南向北发起进攻,同时金兰湾军事基地,也是派出了四千多陆军兵力以及两千多的海军陆战队,共计六千多人的兵力一路杀向顺化。

至于其他的几个沿海小殖民地,因为驻防兵力有限,基本都是选择了固守待援。

反正有大量商船以及海军支援,再加上绝对的武器性能代差以及战术代差,哪怕是只有一百多人驻防的小据点,对面不死上几千上万人都别指望能够打下来。

这也是当代殖民军队的一个很典型的特征,那就是面对土着军队的时候,战斗力都特别牛逼

很多土着国家在攻打西方殖民者的堡垒时,因为武器和战术上的代差,往往都打的非常的艰苦,除了用大量的人命去堆外,没什么很好的办法。

南洋一票土着小国打葡萄牙,荷兰人的殖民据点都差不多一个模式。

而这个模式,被大楚帝国的军队进一步放大因为楚军的武器更加先进,弹药储备一般也更多,就连堡垒防御体系都更加完善。

到目前为止,大楚帝国在海外的殖民活动里,还没有任何一个堡垒据点被土着军队正面攻克过的记录

当然了,因为长期的消耗作战导致弹尽粮绝,然后被迫主动撤离的情况倒是发生过好几次。

海外殖民嘛,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当地土着如果真心和你死磕,直接把大量炮灰军队送到你枪炮下送死,只是为了消耗你的弹药

那么楚军对此也是没什么很好的办法,只能是打完弹药在舰炮的掩护下跑路

毕竟总不能和土着傻乎乎的拼刺刀吧

所以,大楚帝国在安南不少沿海从城市的租借地里的驻军以及民商们都没有进行撤离,反而是大摇大摆的来一个顽抗死守

反正后头有着众多各种贸易公司的船只,还有着海军的战舰可以随时的增援和补给。

他们有充足的信心挡住当地土着的反扑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有些多余

因为当大楚帝国正式对安南动兵的时候,叛军自己就先傻眼了

尤其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