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钢铁大突破(3 / 5)

呢,至于前明时期,人家根本就不玩海军,可没储备大量木材的习惯。

所以大楚帝国大规模造舰的时候,所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缺乏大量的合格木材,准确的说是晾干后的木材并且极度缺乏盖伦船型的船肋木材,这玩意需要天然带有一定弯曲的木材才行,而自然界哪有这么多适合并且也足够树龄,同时树种还适合造船的天然弯木啊

大航海时代里有些国家为了得到适合的船肋木材,在种植造船木材的时候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让木材生产的时候就带有一定的弯曲角度。

光靠大自然,那么这么多天然弯木啊

历史上清末时期,大清王朝发起洋务运动在建造西式船只的过程里,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因为过去几十上百年没有专门培育这种造船木材,以至于国内根本找不到多少船肋木材,而进口也很难进口到。

最后清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清末时期的福建船政局直接跳过木船肋阶段,学习西方列强造铁肋木壳船,如此才有了1877年建成的威远号铁肋木壳舰。

这船之所以能出现,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满清王朝严重缺乏船肋木材

自己没有,又进口不到,怎么办难道要死磕,自己种一大片造船木材,等几十年后再造船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船肋木材没有,那就用铁肋呗。

此路不通就绕路

而对于当代的大楚帝国而言,也面临着同样的为,没有建造西方船型传统的华夏大地,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适合的船肋木材,前些年还能靠着全国到处搜刮,派人去各种深山老林里寻找并砍伐,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依旧出现了不够用的情况。

但是战舰以及众多商船的建造不能拖啊,所以大楚帝国方面都是采用一些取巧的办法。

比如橡木没有,柚木不够,那就使用松木、杉木这些不咋地的木材。

没有自然晾干的大量木材,那么就采用人工烘干的方式进行快速烘干,以缩短烘干过程。

没有天然船肋,那就对已经初步成型的树木进行强力的人工干预,以求在短短几年里就让树木形成一定的弯曲角度。

不过这些解决办法都带有一些后遗症,并且这些后遗症就导致了大楚帝国这些年建造的船只,尤其是对材料要求非常高的战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

比如最早的一批大冶级护卫舰,使用了五六年后基本都退役了因为当初造的时候使用的是晾干不够充分的木材,船肋也是不咋地,导致使用寿命不足,使用五六年后就千疮百孔了,最后只能退役。

不管怎么说,木材实际上都已经限制了大楚帝国大规模建造船只,尤其是建造战舰的规模。

这也是舰政部方面把主义打到刚忒上来的主要原因。

铁这东西,以大楚帝国目前的钢铁产业而言,不敢说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也绝对够海军用的,尤其是大冶搅拌法开始大规模应用后,大量熟铁被生产出来,也意味着熟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成本能够得以控制此外毕竟海军造舰也只打算部分使用钢铁,主要是用于承重结构,不可能说全部使用钢铁的。

至于后续的加工,尤其是大型熟铁部件的加工很麻烦,但也可以通过增加大型设备,建立新工厂来解决。

但是工厂嘛,这东西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很简单。

只要舍得砸钱,工业部分分钟能够建几个专门生产这些大型零部件的工厂出来,毕竟设备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唯一需要的就是砸钱。

而大楚帝国,不差钱

所以经过讨论后,罗志学面对海军的专项经费申请也没有拒绝,还是批准了,不过数量不多,只有三十万楚元,让他们打造一艘大量采用熟铁的试验舰出来。

当然,这三十万楚元并不全都是造试验舰所用的经费,因为试验舰又不是什么大吨位的主力舰,就是先搞个几百吨的小船试验一二,造船费用也不会给高。

更多的钱,其实是用来进行前期技术研发的。

海军拿到钱后,就会向国内的相关厂家签订相关的研发合同,这样厂家才有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以及设备更新等等。

虽然承担研发建造任务都是工业部直属企业,但是一家人也得明算账,海军想要搞铁肋木壳船也得给钱不是

而海军这边启动了铁肋木壳船的研发项目后,海军准备再接再厉,趁着天子对熟铁有兴趣,又匆匆上报了一个新项目熟铁火炮计划。

海军想要以熟铁为原料,然后采用和青铜火炮一样的加工铸造方式进行制造呢。

大楚帝国里的火炮,有铁铸火炮以及青铜火炮,而两者的生产工艺完全不一样。

铁铸火炮还是采取了比较原始的铸造方式,也就是直接用含碳量比较高的铁水浇筑成型,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生铁,而这种含碳量比较高的生铁直接浇筑出来的炮管。

这种生铁炮管后续根本无法进行精加工因为生铁材料的含碳量太高硬度非常高,而且这年头的生铁质量也不咋地,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