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帝国绝不裁军(3 / 4)

河。

这个改道,自然不是说随便瞎搞,直接把黄河决堤就完事了,实际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准备承接黄河水的大清河段,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疏通,把部分弯曲的河道进行拉直;对狭小河段进行扩大,分流;设置蓄洪区,避免冲击到下游河道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庞大工程。

很多工程对于后世而言,哪怕是有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帮助也不算小,而对于当代的土木工程基本靠锄头的施工能力而言,这些工程都是非常庞大的。

不过大楚帝国方面也不怕这么庞大的工程看似耗费资金,但是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有以工代赈的传统。

每年受灾的地方多了去,什么地方一受灾,帝国官方基本立马就组织工程队或企业去招工了不敢说让你发家致富,但是让灾民吃一口饭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

大楚帝国一向来都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结合起来的。

于是乎,你经常可以看见大楚帝国的某个府县遭到洪涝之后,帝国立马就会在当地或附近上马一个大工程基本都市修防洪提、挖水渠为主。

在这搞着搞着,大楚帝国的天灾看似依旧,该干旱的干旱,该下雨的下雨,但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却是每年逐步下降。

这一点,在陕西河南以及江北地区,体现的极为明显。

上述这几个地方,在明末时期那基本就是个人间地狱千里赤地、十室九空可不是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实际描述

而现在

这些地方的极端气候依旧非常多,但是人烟也逐步恢复,很多荒废的村子已经恢复耕种。

人们虽然依旧常年饿肚子,但是总归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了。

不大规模饿死人,这其实已经是大楚帝国高层,也是罗志学现阶段的最大追求了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别看帝国如今工业发展很牛逼,军队吊打周边实际上吧,国内依旧有大量的人在挨饿受冻

现在帝国贫寒子弟为什么参军热情那么高挤破头都要去。

因为参军了能吃饱饭啊

罗志学估摸着,想要让帝国子民通过自己的劳动都吃饱饭,少说也要再奋斗几十年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

甚至可以说,这比争霸世界还要更难

因为国内虽然不断的在开荒,也不断的恢复民生,粮食产量节假攀高,但是人口数量也日渐增多,和平时期里人们的生育是非常大的,这多几年啊,帝国登记在册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一亿一千多万。

这还不包括相当多一部分在深山老林里没登记在册的人口。

短短十年,华夏大地的人口规模就拜托了明末时期的天灾,并开始迅速恢复当中,估计不用几年就能奔着一亿五千万甚至两个亿去了。

这么多人,要怎么养活

光靠传统手段是不行的

但是罗志学依旧有信心,他的信心来源于那里

工业革命

虽然工厂里生产的各类工业产品不能吃也不能喝,就算赚钱了,这金银依旧不能吃不能喝。

你说靠工业赚钱,然后拿钱去进口粮食那也得别人有多余的粮食卖给你,并且肯卖给你才行。

靠进口粮食填饱自己的肚子,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脖子伸入了绞刑架上的绳套里,你就天天祈祷着他国刽子手别拉下开关吧

工业革命不是这么玩的,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的真正作用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升国内粮食的产量

如果这还无法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就需要工厂生产的枪炮为民族夺取更多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才是工业革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真正意义

所以,承顺十三年年末,帝国参务会议上,面对部分文官提出,通过裁军的方式进一步缩减军费,腾出资金以发展国内农工商的提议,罗志学亲自否决了。

帝国,绝不裁军

除非他国异族全部死光,全球土地都归于伟大的华夏民族,否则帝国绝不会裁军

罗志学不仅不裁军,甚至还亲自敲定了扩军方案,准备再编练若干适应跨海登陆作战,热带地区作战的甲等师,预计派遣到海外作战。

耕地不够,就去抢啊

东南亚,就挺适合种田的,虽然其内陆大部分都是很要命的各种热带雨林这种烂地,但是很多沿海平原却是极为适合重地。

要知道,即便以现在东南亚各国土着的垃圾种田水准,他们都能向帝国出口大量的粮食,帝国和暹罗之间的大米贸易,规模可是不小的。

这种好地方,让这些土着们种田,说实话太浪费了。

不仅仅是这里,帝国方面还看上了印度半岛印度半岛这地方还是很适合种田的,哪怕一时半会,帝国也无法直接控制偌大的印度半岛,并组织大量移民过去种田。

但是如果能够控制若干殖民地,通过殖民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