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拿的,实际上他还要养一堆人呢光靠俸禄都还养不了这么多人呢。
当然了,人家捞钱的办法也多了去
不给钱招人,谁给他办事啊,难不成真要县太爷亲自忙这么多事啊。
所以大楚帝国维持地方统治的人员成本,其实也不会比封建王朝多太多,甚至因为统一管理人均还要更低一些。
大楚帝国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完善,因此整体看起来和传统的封建王朝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进入御书房,这御书房和明王朝的内阁有些类似,而明王朝里要想进入内阁,得养望,大概率还要翰林院出身。
但是明王朝的内阁晋升制度有些奇葩不需要官员一步一步爬起来,而是得让官员熬,也不需要什么主政经验,就是一只熬,然后熬着熬着就媳妇熬成婆,一夜之间就从小翰林变成了侍郎这种级别的高官紧接着他们就有进入内阁的机会了。
纵观明王朝的内阁成员,尤其是中后期的内阁成员,没几个有主政一方的经验,甚至很多人连明王朝自身的国情都搞不清楚。
说句不客气的话,全都是温室成长起来的花朵,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
而大楚帝国不一样,高级官员基本都是从基层,尤其是地方上一路干起来的。
真要是活勾心斗角的本事,明王朝的这些翰林出身,一直养望然后一步登天的部堂高官,真心不如大楚帝国的这些职业官僚呢。
除了在几年水涨船高的帝国高官外,后面几面大楚帝国里晋升的部堂高官,那都是清一色从基层一路爬起来,甭管能力怎么样,但是那都是一路上干掉了无数竞争对手才爬起来的。
这样的人,全都是人精
论勾心斗角,他们能把明王朝的那些所谓部堂高官打出屎来
季德华同样也是这样的人,他能够爬的这么快,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力突出的缘故更是因为他把一大票竞争对手都干掉了的缘故
当年在襄阳兵工厂的时候,想要当督办的人多了去,但为什么是他当上了啊,然后又顺利进入了高层的视野被调回了京畿工业部任职啊。
这里头自然有诸多不为外人所道的内幕。
后续的升任工业部右侍郎也是如此,直接从正三品的司长升任右侍郎,在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但是在早几年没有进行晋升改革的时候,这种晋升却是属于越级提拔,这背后没点故事怎么可能。
只是吧,风水轮流转,等他想要继续往上爬的时候,却是发现想要进入御书房就需要主政一方的经验了
然后,季德华发现自己缺乏主政一方的经验。
这就尴尬了
要不然弄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后,季德华还要琢磨着做出成绩来,如果做不出成绩来也没啥用,别指望能够继续晋升,御书房更是奢望。
为此,他定下了两大发展方向。
一是从关内各省,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地方招募移民前往关外辽东屯垦,只不过移民来源比较麻烦。
距离近的河北,山东、河南乃至山西等地遭到战争破坏后,虽然也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但毕竟不严重如今帝国在北方数省展开的恢复民生诸多政策颇有成效,日子已经比以往好多了,如此情况下虽然也能招收一些移民,但是恐怕很难获得大量移民人口,毕竟能活得下去的情况下,没几个人愿意拖家带口跑到辽东苦寒之地开荒的。
至于地方地方,距离太远是一个因素,生活没有陷入极端困难也是一个因素。
因此招募移民来辽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辽东一穷二白,属于人们口中典型的苦寒之地的情况下。
所以他准备多点开花,一方面在北方各省招募移民,怎么说呢,人少了也不是说没有,不管什么地方,总会有活不下去的人的,另外一方面则是前往一些受灾的地区招募灾民,还有沿海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山区,这些地方素来人多地少,当地也有着移民前往外地谋生的传统。
直接招募移民外,季德华其实更加注重开发当地的矿产,搞工业
他是工业出身,很清楚工业给地方带来的庞大发展助力。
不说别的,只要能够子啊辽东建立一座大型的钢铁厂,那么就能一夜之间就把辽东的经济给带动起来。
有了钢铁厂,那么就会有相配套的上游以及下场工厂,各种机械五金工厂就会闻着味来,哪怕是兵工厂也不例外。
在辽东直接造枪炮弹药打仗,总比大老远从江南运过来方便不是。
而有了工厂也就有了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也就有了普通居民消费,到时候大量普通人哪怕是为了赚个工钱、做点小生意都会过来。
这人口,自然也就能多起来了。
这个阶段里,辽东官府还能够获得大量的税收,尤其是商业税收,然后又能利用这些税收完善基础设施,比如修路浦桥什么的。
甚至用来招募移民补贴农业生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