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为他人皆挣着好处的道德文章。
除此之外,崔瀺还与一位以桀骜不驯著称于世的的中土儒家圣人,借来了一个本命“水”字,原因很简单,对方脾气极差,但是他这辈子只佩服一人,正是崔瀺。对方当然不是仰慕崔瀺的离经叛道、欺师灭祖,而是由衷欣赏崔瀺的学问。
别管崔瀺在几大文脉当中如何声名狼藉,其实仰慕崔瀺之人,当真不少。
只需看那彩云谱,以及被山上神仙奉若至宝的随笔字帖,就知道崔瀺是何等博学多才了。
崔瀺突然冷笑道“你那先生,好像不太聪明。”
言下之意,文圣一脉的关门弟子,还是不够聪明。
文脉也好,门派也好,开山大弟子与关门小弟子,这两个人,至关重要。
崔东山立即收敛笑意,正色道“如何补救”
根本不问缘由为何,只求结果。
事功学问,存在着三条根本脉络,一条是尽可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相矛盾、以及制造额外矛盾的土壤,不在人性善恶这类大问题上过多纠缠,留给道德君子、讲学家去慢慢解释,读书与否,不再成为学问门槛。
一条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方案必须有据可依,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最后一条,就是能够学问本身,不断自行完善规则,不被世风、民情、人心转移而逐渐摒弃。
事功之大规矩,如一条条河床稳固的江河,能让后世自然而然逐水而居。哪怕被各凭喜好、剥离出去的某些小规矩,也要能够如那溪涧、水井,能够让人汲水而饮,与市井烟火长久相伴。
崔瀺摇头道“无法补救,只能自救。”
这位大骊国师沉默片刻,“想到了,未必能够立即摆脱困局,但是可以帮他赢得更多时间。”
崔东山神色凝重起来,“是那本瞎编乱造的山水游记”
在试探性询问之时,崔东山就开始心思急转。刹那之间,就等于已经一字不差地翻过数遍书籍。
最终崔东山在排除掉三个方向后,落定一个选择。
三十万字的山水游记,总共二十四章回,开篇第一章,提及年少“陈凭案”在家乡上山砍柴之时,有过“峭壁巉岩”的山势描述。
第四章,有那“间关黄鸟,瀺灂丹腮”。第六章,写到“湖水瀺灂,鱼龙俱惊”。
其余第十一章,又有“巨壁崔巍”一语。
而“间关黄鸟”此语,是照搬引用一首诗,在诗篇原文当中,又有那“得哉字”的一点小说法。
所以那本书上,巉只出现一次,瀺则出现两次,而且“瀺灂”一语重复。
崔瀺本来想过将“山水巉瀺”穿插在某个章回名当中,只是很快就放弃,那也太小觑蛮荒天下的大妖了,尤其是那位在蛮荒天下自号老书虫的读书人。
一,四,六。就是十一。
书中唯一一个崔字,又在第十一章。
有这几个提示,足够多了。
再多,那本书连送到陈平安手里的“万一”都会失去。
崔东山双手使劲一拍脸颊,清脆作响,苦笑道“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够聪明到这个份上你我在那个年纪,能够想到吗”
崔东山开始转去双手使劲挠头,埋怨不已,“但凡是个脑子没病的,都根本想不到这一茬啊就像我,如果不是你提起线头,会想到这个吗你就算打死我都不会想到啊”
崔瀺说道“当聪明到一个份上,就要赌一赌运气了。他跟你不一样,你看过就算了,可是在剑气长城,只要看到这本书,以他的性子和处境,一定会反复翻阅。”
崔东山从孩子背后跳下,蹲在地上,双手抱头,道“你说得轻巧”
崔瀺站在原地,与那个孩子说道“你先入城。”
孩子立即作揖离去,撒腿就跑。
崔东山抬起头,好奇道“难不成那本书,是你亲笔撰写”
崔瀺摇头道“开篇数千字而已,后边都是找人捉刀代笔。但是巉、瀺两字具体如何用,用在何处,我早有定论。”
崔东山喃喃自语,“为什么做这个。”
是个问题,崔东山却不是询问语气。
崔瀺淡然道“最好的结果,我可以将一座蛮荒天下玩弄于鼓掌之间,很有意思。最坏的结果,我同样不会让陈平安身后那个存在,将天下大势搅得更乱。”
崔东山突然笑了起来,“刀子嘴豆腐心这就很不崔瀺很不我了。”
崔瀺在跻身飞升境后,还得到了一个本命字,瀺。
难怪崔瀺要更进一步,成为文庙正统认可的书院山主、儒家圣人,能够借用浩然天地的山水气运。
而那剩下半座剑气长城,如今依旧属于浩然天下。
所以只要先生从那本山水游记上炼字,炼出了崔瀺二字,然后再稍稍起念,兴许那本山水游记,就可以是一封密信,可能是一道大门,可能是一门跻身上五境之法,总之有了千百种可能。
不过崔东山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