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间较短,还能通过政府调控比如开仓放粮去救灾。
然而,气候脉动进入冷期后,持续时间以百年为打底计数。
即便其中有短暂回暖,整体趋势也是呈气温下降。这就导致人们长期在吃不饱的状态,而发生了动乱。
提及动乱,必要提北方游牧南侵。
气温偏冷,食物短缺,北方势力南下抢夺资源,这成了历史循环。
有人就要问了。气候温暖时期,北方游牧与中原王朝获得的食物量都偏高,双方都是呈上升趋势,那个时候也会南侵啊。
此处,涉及相对发展。
同在风调雨顺时期,谁兴盛更快。同在粮食减产期,谁的抵抗力更弱。
先说气温降低时。
北方势力南侵,其根本目标是抢到资源就行。
中原王朝依托于农耕文明建立,希望粮食增产,无法似北方势力去抢掠资源。在王朝范围内,也没地方去抢。
显然,北方势力的目标更易完成,中原王朝的目标因气候降温难以达成。
因此,气候冷期,动乱丛生。
回过头去看气候暖期,北方游牧与中原王朝孰强孰弱
来
先看一看哪些朝代上了气候暖期榜。
不正经地说,这些王朝都是幸运儿。开局不错,赶上了大环境向上,老天爷给饭吃。
嬴政与朱元璋竖起了耳朵,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向水镜。
画面切换到几张曲线图。
第一张是总图。
竖轴表气温,横轴表朝代。一张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气候变化曲线呈现在眼前。
后五张是地域分图。
竖轴表气温,横轴则是某朝代某地区。可以看到同一个朝代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差异。
嬴政迅速浏览几幅图表。
他先确定了两大暖期是秦汉、隋至唐前期,接下来相对温暖期是宋朝到元中期。1
朱元璋紧盯着水镜,越看脸色越白。
秦汉以降,前两次的寒冷时段分别是东汉末年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国。
这两个时期是出了名的混乱,混乱到让人记不清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地势力名称。
第三次寒潮是什么时候呢
朱元璋看着曲线图,脑子嗡嗡作响。
寒潮已经来了,从元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天意如刀。
可悲可笑,屠刀挥落时,他竟然毫无察觉。
是他眼光不够长远,被一时的好天气蒙蔽了。
大明的早期与中期有五六十多年的温暖,而其余时间气温都偏低,而在明末跌到了谷底。
此前,他的想法大错特错。
认为九选一的最差结果是明朝某个年代遇上特大旱灾。岂料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原来大明是常年不得风调雨顺。
水镜
通过这几幅气候冷暖脉动变化图,再去看温暖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势力的强弱对比。
我们发现了气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同在暖期,秦、汉、唐,中原王朝兴盛一时,能够很好控制住北方势力。
宋朝则不然,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它再未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被北方的辽、金压制。
不仅是对外,对内也一样,朝局稳定性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比如秦朝,它处于气温上升期,秦末更是进入稳定温暖期。
大秦赶走了匈奴,但还是二世而亡。是天公不作美吗并不是。
秦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统一时间太短,多数人习惯于分裂的思维没有改变。
从秦国到秦朝的转变过程,国策调整不及时,再遇上了胡亥与赵高一踩油门,大秦轰然崩塌。
话到此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气候的影响力。
回到九选一选择题,特大干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
朱由检在位期间,干旱时间长达七年,而受灾范围由南到北特别广,史称“崇祯大旱”。
极端气候不是始于崇祯年间。
如今回头看,气候变冷始于元朝中后期,史称明清小冰河时期。
长期寒冷潮不单单发生在中国,全球都进入小冰河时期。
十七世纪,凛冬已至,全球各地又都发生了什么呢
下集,我们在植物考古之让明朝见识小冰河时代的威力中再一探究竟。
就这样,咕咕先吃饭去了。祝大家也吃得愉快。
水镜前。
嬴政与朱元璋显然是没法好好吃饭了,都被扎心了。
尤其是朱元璋,那种想吐血的感觉又来了。
咋回事自从看了水镜,这都成习惯性吐血了。总不能吐吐更健康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