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一定样了,可能变成尾大不掉的外戚。
朱允炆生母吕氏就与淮西勋贵们无关。其父吕本原先是元朝官员,后归降大明。吕本从太常寺卿到礼部尚书,后来管过盐务,文官出身,而死在了洪武十四年。
倘若朱标活着,以他的本事或能挟制勋贵武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看着镜中自己已然两鬓苍白。
他用二十多年几乎毫无保留地培养朱标做太子,而今不会有第二个二十年去培养孙子。
比起勋贵武将起兵可能带来的动荡,当下的文臣更易掌控。
两害相较取其轻。册立朱允炆不是最佳选择,却是目前合适的选择。
朱元璋原本计划着立了太孙后,趁自己还活着一鼓作气将蓝玉一等有威胁的旧部彻底清除,让儿子们守边,以九王守边取代勋贵握有兵权。
等朱允炆继位后,只要他不是蠢钝至极,哪怕感觉藩王势力有威胁,也会循序渐进,慢慢将权力收归中央。
想到朱允炆的仁孝品性,他总不可能脑子有粪坑,一下子把叔叔们的藩王之位都给削了吧那不是缺心眼,是愚笨到不可救药了。
那么“judy”永乐帝就是大孙子吗
朱元璋想不出什么原因会让民间传言朱允炆派人七下西洋时要找某个男人。
总不能是找一位不世之材吧莫非是求像刘伯温那般的奇才要似请诸葛孔明出山非得三顾茅庐才行
确定“judy”身份一事暂时陷入僵局。
在这一过程中,倒是尽力搜罗了一堆番邦相关书籍内容。
可番邦人入乡随俗,在大明境内的番邦人多用筹算或苏州码子,那些番邦计数方法“1、2、3”等罕有使用。
为什么后世人会习惯用那种计数方式呢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心底不安,他觉得答案可能又是一次晴天霹雳。
活到他这个岁数,早就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不该指望通过后世故事来预知大明的未来,但是看过了一次水镜影像,不免想看第二次。
至少让他把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全篇看完。上次就讲了“1”,之后总该还有几集。哪怕再看一集也好,他定能获得更多线索。
隐秘地期盼着,等了又等,一个月多过去,水镜却再也没有出现。
那个主讲人叫「咕咕」,栏目叫「咕咕闲谈」,是主讲人遇上了什么意外了吗或是上苍修补了时间漏洞,让他没可能再见神通
“咕咕”
一只鸽子从树顶飞过,拍打着翅膀叫了一声。
不经意间抬头。
朱元璋看到一只野鸽从奉天殿上空飞过,忽而灵光一闪,他又瞥了一眼当值太监。
咕咕
鸽子。
割了
该不是他想的那样吧
水镜丑小人讲故事的次数,难道是很可能会像太监一样,没有下面内容了
不
偏偏,叫他恨得牙痒痒,压根没办法催促那人把下一集做出来。
在一个月前的水镜显形发生后,已经派人详细调查了宫内情况,没有一处有异常。没找到人为设计阴谋的痕迹,也就找不到抓人关小黑屋,没了逼问下文的可能性。
朱元璋悄悄求神拜佛、祭祀祖宗牌位,甚至是给「咕咕」烧了点纸钱希望对方显灵,却是连一只鬼影入梦都没发生。
这滋味真的太不好受了,但又什么招都使不出来,真是可恶
当值太监的传话声响起,“陛下,燕王求见。”
朱元璋心情不佳地说“宣他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朱八八朕怎么也会有催更的痛苦
1明史刘三吾列传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后,朱元璋召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当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威名大振,凯觎皇位已久。对此立储大事,百官谁都不敢多言。此时刘三吾却挺身而出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2关于朱允炆是不是被认可为嫡长子,我认为当时的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册立朱允炆的皇太孙继位诏书的三年后。
老朱修订的皇明祖训最终明确“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换句话说,老朱要不是自打自脸,在没有争议的太子嫡长子朱雄英早死后,已经把朱允炆当做太子朱标的嫡长子。
别管后来人怎么看吕氏扶正是不是能比过原配嫡妻,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骚操作,当时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朱八八够狠,不认可的怕也不敢明着讲。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