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巧计收粮(下) 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3 / 4)

家大业大,可不像山渐青他们那样贵重物品随身携带,遇到危险一跑了之,最多损失点银钱受点惊吓,他们扎根在本地许多年,置产置业,之前没人敢起坏心思,但如今外地粮商拧成了一股绳,给他们惹出了不小的麻烦,收粮的后续还八字没一撇,自身已经火烧眉毛,焦头烂额了。

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如今外来的龙和本地的蛇对上,可谓是新仇旧恨,斗得一塌糊涂。

他们斗起来后,山渐青作为收粮的主要负责人,身上压力骤减,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于是,往者已矣小队今天听着张家的商铺被人砸了,明天听见李家的宅子被人烧了,后天听见王家的粮仓着了火,晚上钱家的院墙就被人砸了老大一个洞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栖霞郡的官差们忙得脚不沾地,往者已矣小队适时出钱出力替,他们排忧解难,又不经意地送上茶言茶语

“这些外地的粮商也太过不识好歹了些,竟敢在各位官爷管辖的地段这般大闹,害得各位增了许多工作,还要吃上头的挂落”

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后,他们又“不经意”地吐露了自己诚挚的心声

“我们也想着高价收粮,惠及一下栖霞郡的父老,可谁知这些外地粮商闻风而至,闹得如今这般不好收场”

虽说栖霞郡的官员大都出身名门,但底层的小吏却与商人和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便去街上拉个人,血缘宗族的关系七弯八拐,必然能与那“官”字沾上点关系。

县官都还不如现管呢

“之前将栖霞郡的存粮都买空了,我们也担心大家手里没粮心里慌,这才想着让外地商人过来低价兜售粮食,好皆大欢喜,谁知人心不足,竟生生闹成了这样的局面。”

“早知如此”他们叹息,“我们就不在栖霞郡收粮了,省得如今劳累各位”

那些小吏能说什么

说让他们一开始不要在栖霞郡买粮吗

先不提他们的亲朋好友都从这场收粮中得到了多少好处,就说他们自己也从中捞了一大笔呢

所以,他们反而反过头来安慰往者已矣小队“这并非你们的过错,是那些外地粮商欺人太甚。你们买粮无错,又何须自责”

几番你来我往的安慰后,又是一番关于礼物的极限推让,最终双方都心满意足。

这场已经称得上风波的事故被报到郡守面前时,已被轻描淡写地变成了外地商人的小打小闹,郡守也没有太过放在心上,只是在青銮上门拜访时,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他几句。

于是,栖霞郡便出现了极其有趣的一幕

本地的高门望族忙着准备越来越近的岁举;本地的商户忙着和外地的商户互相找茬,两拨人泾渭分明却又十足默契,将事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外地来的粮商越来越多,在这样日渐增加的压力下,栖霞郡的粮商终于和第一批来的外地粮商达成了共识双方各退一步,所有人将粮食的总数计出,再将买粮的人“请”过来,大家按比例卖粮,各承担一部分损失。

方案初步定下后,有人谎报粮食数量,有人对占比死咬不休,一连争执了数日,才终于理清了大概。

但就在这个临时形成的联盟准备将买粮的人“请”过来的前一天,忽然有个粮商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打听才知道,在他们行动的前一天,那粮商找上了买粮的那群人,以二十文一斤的价格,将手里的十来万斤粮食全盘出去了

这一下就如同炸开了马蜂窝,本来就是临时形成的联盟,人心直接散了一半,当天便有几个粮商急不可耐地去见了买粮的人,几番谈论之下,有三个人终于经受不住这长期以来的煎熬,以十五文一斤的价格将手里的粮食全卖了出去

面对着其他人的质询,他们苦笑着说“粮食放在手里,一天天花费不菲,如今以这样的价格卖出去,也勉强抵上了我的亏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可要警醒我自己,做人切莫太贪心啊”

三个粮商走了,剩下的人心更加浮动,与此同时,栖霞郡由秋转冬,天气转瞬寒冷潮湿,不少粮商的粮食出现了霉变,又大大增加了养护成本。

而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之前在这里摆出一定要收到足够粮才走的人,竟然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带他们收到的那些粮食早已以车队的形式散向四面八方,让人不知道追着哪条车队才能找到那收粮的负责人。

这个消息一出,无论是栖霞郡本地的粮商还是外地的粮商,通通傻眼了。

他们共同囤积在手里的粮食以千万计,除了极个别的人将粮食侥幸脱手外,其他人的粮食都没卖出去多少呢

所有粮商都慌了,他们开始在周边大量倾销米粮,短短两日,粮价便由三十多文一斤跌至十文,而这个价格还有下跌的趋势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降价没多久,栖霞郡便开始下暴雨,湿冷的空气与铺天盖地的暴雨,更是击碎了粮商们心中最后的希望。

米价已经跌到了五文,有的甚至四文就可买到一斤,价格已快跌到无利可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