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立规矩(2 / 3)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6987 字 3个月前

“老丈,咱们村里除了种玉米,还种什么?”

“像那地瓜(番薯)也种,麦子也种,还有些水浇地种稻米嘞,稻子价钱高——”

老人絮叨着,喝了两口酒,就怎么也止不住。

玉米不择地,喜温,故而在辽东种的颇多,产量也能达到三百斤左右,四百斤是顶点了。

而乡野之所以喜欢玉米,最大的原因则是秸秆。

其秸秆,可以作为饲料喂牛,还可以作燃料,取暖煮饭。

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其秸秆比玉米实在是小太多了。

“我跟你说,咱买不起牛,就弄了两头猪,平日里用一些泔水和棒子、杆子混着喂,长得肥肥壮壮的……”

老丈得意地说着,最后非得要带朱存渠去看猪。

朱谊渠哭笑不得。

在辽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以至百姓们负担较轻,能够勉强温饱了,甚至可以养猪。

这是关内百姓不可想象的。

即使一年一收,但辽东近两百万人,能够存留大量的余粮。

而粮食,可以酿酒。

“关外多酿一斤酒,关内就能多一斤粮食。”

朱存渠眼眸一亮,想到了辽东富民的方法了。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甚至,他想到更深一层,他可以派人开设酒场,凭借着太子的背景和人脉,赚钱岂不太容易?

太子府的花销,虽然都是内帑一应买单,但谁都想拥有私房钱。

这样一来无论是干什么,就会特别的方便。

……

“太子爷回来了——”

从陆路走了半个月,太子一家从辽东回到了京城。

对于消失多日的太子,朝野上下可谓是盼之已久。

内阁八部的高官们对于太子妃去处,自然是清楚的,但广大的中下层官吏,却是一知半解,只是知晓太子去历练了。

如今太子刚回到爱戴他的京城,东宫就有数不清的车马停靠,诰命夫人们排成队求见太子妃。

皇帝一如既往地接见了这位第三子,大明未来的接班人。

多日未见,他心中萦绕着一丝想念,但其又归来,皇帝心中又了一丝别扭。

瞅着太子成熟的脸蛋,似乎是北方割化成的样子,粗糙了许多,同时也代表着能力的提升。

这时,他心中一笑,这是权力欲在作祟啊!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太子一归来,文武百官们就有了另一个主心骨,自然而然他就感觉到了威胁。

皇帝是政治生物,理性大于感性,这是难免的。

“你想的不错。”

两人一前一后,行走在长廊中,寒风拂面,但披着大氅的二人却并不觉得冷。

“辽东人口增多,耕地也就多了,同时大量的粮食产出,酿酒是个很好的财路。”

朱谊汐脚踏地面,呼着热气,冷风吹向他,似乎让他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

“地广人稀,也可以种一些大豆嘛。”

“榨出的豆油便宜,京城百姓喜爱,豆粑可以喂猪,喂牛羊。”

“你可以多试试。”

“是!”太子心神一动,这确实是一条财路。

沿路跟随的刘阿福,连忙递上了一杯热茶,

刚接过茶,感受着其温度,忽然皇帝的脚步就停下了。

英国老喝茶喜欢加糖,

糖可是稀缺资源。

除了甘蔗可以轻易得糖外,甜菜也能闸糖。

南方甘蔗,北方甜菜,这是特色产物。

东北三地,绥远、察哈尔,都可以种植甜菜,进行大

量的制糖。

至于销路问题,更是不用愁。

要知道人都是嗜甜的,大明近两亿的人口,岂是台湾府这个能够满足的。

更何况台湾府的白糖,贪图利益,多用于出口,内销的比例不到三成。

以至于市面一斤红糖,高低要三五十文钱,属实太黑。

且,糖的应用广泛,还是军需品,迅速补充体力。

“甜菜。”皇帝扭过头,黑色的眼眸中透露着平静:“陕西、山西地区,普通百姓喜欢种甜菜。”

“而甜菜可以制糖。”

“我想偌大的东北地区,应当也能种甜菜吧!”

“儿臣明白了!”太子惊喜莫名。

酒虽然赚钱,但哪及得制糖。

据说内务府一年在台湾府能捞上百万,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只要有其一半,不,哪怕是一成,那也是个极大的数字。

“等你成功之后,京城的勋贵们在辽东有大量的勋田,到时候必然会效彷,你得做好准备。”

朱谊汐轻笑道。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太子算什么,预备役皇帝,还没当家做主呢!

“父皇,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