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心思武王之忌,心季列祖江山之沦丧,又忧重蹈覆辙,以至天下乱之,朕心焦虑,殊少良策,诸士子若有为朕分忧之策,请明着于篇,莫要拘泥笔墨”
一道策论,非常常规且常见的策论。
总结下来就是,老子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但是却跟周武王一样,天天睡不安稳,生怕后人重蹈覆辙,以至于天下大变。
你们要是有什么良策,就都写出来吧
众考生松了口气。
谁知,在另一边木板上,又列出了题目。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现有一水池一丈见方,池中生有一棵初生的芦苇,露出水面一尺,如把它引向岸边,正好与岸边齐平,问水有多深,该芦苇有多长一丈等于十尺
然后是第三道,依旧是一道数学几何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
有人带了一批米出三道关口,外关按货物的三分之一收税,中关按货物的五分之一收,内关按货物的七分之一收税,最后还剩下五斗米。问这个人本来带了多少米
第四道,今有一国,名曰日本,曾侵占朝鲜,与我大明为敌,试论其国土风情人物
这下,所有人议论纷纷。
一旁的宦官们则尖声道“肃静,今科殿试,共有两道题。”
“一道是策论,另三道则附加题。”
“此三题者,三选一,也可都做,诸生量力而行吧”
这下,所有人有喜有悲。
多了一道附加题,有利有弊。
对于那些涉猎较广的人来说,这题目等于送分题。
而那些禁锢在四书五经,吟诗作对的,则一个个侧目而视。
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太难了。
朱谊汐就这样看着他们,若有所思。
举人们衣食无忧,这时候就应该调教其做官的文问,天天只知道风花雪月,着实可鄙。
他又坐了一会儿,这才起身而去。
随即就到了日暮时分,鲸油蜡烛让整个大殿灯火通明,许多士子们这才恍然天快要黑了。
理论上来说,殿试是一天一夜,是不拘于时间的。
不过策论不过几百字,顶多千来字,誊抄,书写,三个时辰足矣。
而皇帝,早就去往后宫,逍遥快活了。
实际上他要是经常转悠,反而会影响士子们的发挥。
宫城春夜寂寂,桉头香茶鸟鸟,十四位读卷官开始转桌阅卷。
所谓转桌,就是一份考卷从首席读卷官开始评阅,盖上一至五等标识和读卷官印鉴,然后转给下一位读卷官评阅,一份卷子十四位读卷官都要评阅并加盖等级标识,最后加以总核,四、五等标识多的必列于三甲。
当然,这一切都要呈交给皇帝预览。
皇帝要是觉得哪一个人名好听,亦或者字写的好,拍得马屁舒坦,点个状元也是寻常的事。
不然的话,怎么会叫做殿试天子门生呢
文华殿静谧安详,殿角两只镀金双鹤口吐异香,在阅卷的摩挲声中,时光慢慢流逝。
东阁里的读卷官闭门阅卷,京城里的那些会试榜上有名的士子已经开始纵酒狂欢,且不管殿试名次如何,不管传胪大典尚未参加,这进士是跑不了啦,人生得意须尽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经过一夜的加班,三百篇文章等级名列,然后按祖制,读卷官阅卷完毕后要到皇帝帝前叩头跪候。
内阁大学士,首辅赵舒亲自呈交,将一甲三名的试卷读给皇帝听。
赵舒年岁渐大,夏天的阳光从窗外透出,照射在其身上,两鬓的斑白显露无疑。
操劳近十载,这位曾经孙传庭的幕僚,已然位列官员之巅,名声传遍天下,谁不敬仰
人皆道是李善长、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声音圆润且略带些沧桑,沙哑,听上去确实不错,抑扬顿挫。
策论就讲究个气势,若是文章写的好,就如排山倒海一般袭来。
而要是写的差,那就是沉闷,老调重弹,没有丝毫的滋味。
“三甲文章都不错。”
半晌,皇帝才睁开眼睛,微微点头表示赞赏。
一旁的刘阿福则准备好御笔,伺候皇帝朱批,钦点三甲。
“今科士子文章显着,一扫前朝之颓废,而生机勃发,略带有唐汉之风采。”
赵舒也赞了一句。
说白了,由于是等于再次开国,朝廷之中的一些关系网也被清扫,包袱也没了,官场相较开明,读书人的心气也提高不少。
一朝有一朝的风气。
例如宋朝,读书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卷,先是压制武夫,再压制异党。
而明初,读书人则喜欢杠,硬骨头有许多。
而如今皇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