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正在命令自己的部队立即撤退,只不过他的几十万大军,或者说近百万大军的撤退需要大量的时间。
楚地起伏的山峦是进攻和防御最好的屏障,也是运输集结最大的敌人。在这里想要出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大量的时间。
这时候张宣才意识到,他并不是想跑就能跑掉的。他的面前有唐军第6集团军的部队,他的身后也已经不再安全。
不过他还是很有条理的安排了部队撤退的方案身后的后卫部队立即向蜀地撤退,尽可能的化整为零,这样就可以不被唐军的空中力量袭扰。
随后,他的主力部队就会跟着跑路,因为后卫部队先撤退了,所以道路会很宽敞,主力部队的撤退速度会很快。
前线剩余的部队就是张宣抛弃的“炮灰”了,这些部队将会在阵地上坚守,一直到主力部队脱离危险,才被允许离开自己的阵地。
至于说这些部队究竟能不能坚守到那个时候,那就不太好说了。他们没有增援,甚至连弹药补给都少的可怜。
张宣知道自己如果不带走尽可能多的物资装备,撤退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他必须要把宝贵的弹药都带回去,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毕竟只有人回去是无济于事的,如今的战争已经不是只凭借人多就可以扭转战局的了。他必须要保证撤退回去的部队保有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为秦国作战。
数不清的,当时费尽了力气才运输到楚地山区的物资要再运输回去,这已经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了。
除了少数的铁路之外,张宣几乎没有任何正经的运输通道。来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楚国的空军,所以运输线保存的很好。可现在他面对的是唐国的空军,那几条早就被勘测明白的道路几个月前就被炸得千疮百孔了。
之前抢运的物资成了累赘,之前雄厚的兵力也成了麻烦。张宣在面对唐国的进攻之后,第一次觉得自己手里的部队太多了。
最开始的一两个师走的还算顺利,和后面的部队就开始出问题了。一场冬季末期的雨水让道路变得泥泞,整个部队调动起来那真的是缓慢到了极点。
另一方面,知道秦国可能获得了己方第7集团军动向的唐军展开了行动,试图阻止楚地的秦军撤退。
他们狠狠咬住了试图撤退的秦军,让张宣不得不疲于应付,无法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组织部队撤退上。
在孙光获知唐国登陆舰队已经出发的第三天后,张宣所部被唐第6集团军击溃,四山城重新落入唐国手中。
夺回楚地中部地区最大城市四山,标志着唐军已经掌控了大部分的楚地,秦国控制区被压缩在西山要塞与王城野城附近。
丢失了四山的张宣连头都没敢回,亲自率领主力向西南方向撤退,只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西山要塞与楚国王城野城。
第二天,驻守野城的秦国第306军向唐军投降,野城被唐军占领。也是在这一天,楚国老国王熊彪在南山港内宣布禅位,将国王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熊虓。
熊虓也很干脆,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几个小时之后,就老老实实宣布献国给大唐,俯首称臣,领了唐国一个“楚国公”的贵族身份,和自己的老爹去临水享清福去了。
大唐帝国给这两父子的待遇非常的优厚,只要他们这辈子不造反,过的日子肯定比过去当国王还好。除了权力之外,他们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获得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财富。
楚国至此成为历史,在法理上成为了大唐帝国的一部分。在拿到了想要的大义之后,唐国军队势如破竹,合围了来不及撤走的张宣残部,以及固守在西山要塞里的大量秦军。
至此,楚地之战已经进入尾声,唐军在这里全歼秦军30万,合围秦军21万,张宣率60万部队撤进了蜀地。之所以数据多了不少,是因为之前秦军还增援和损失了大量的部队,都被早先的战斗消耗掉了。
而这短短几天发生的事情还远没有结束,也是在这几天时间里,远在东大陆的莱恩斯帝国宣布与大唐帝国媾和,承认战败,并且赔偿大唐帝国战争损失1亿2千万金币。
秦国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被孤立,张宣也没有能够完成“把所有部队带回来”的任务。
茫茫大海上,老将军埃里克有些忍受不住晕船的痛苦,脸色有些难看。他站在甲板上,盼星星盼月亮的期盼着海岸线能够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可谁都知道,按照计划,还有两天他的部队才能抵达蜀地海岸线。这是航速和航向决定的,没有办法改变。
为了照顾第7集团军没有海上登陆经验,这一次登陆地点选在了尽可能靠近南山港的地段。
在这里上岸可以节约大概3天的时间,另外还可以缩短后勤运输,便于后续在陆地上会师。
是的,按照计划,第7集团军在蜀地登陆之后,后勤补给海军只负责其中一部分。大部分补给都是从临水东湾海运到南山港,再从南山港走陆运直接送到前线的。
换句话说,第6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