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轮渡(1 / 2)

车站里的人流还挺多的,到大石桥的车票才一角钱。

杨丽英等林兰买好车票找到大石桥的班车,抱着小豆子送到车上,笑道“路上小心点。”

林兰点点头,对好奇的东摸摸西看看的小豆子说“三姑姑回去了,快给三姑姑再见。”

“姑姑再见”小豆子敷衍的说了一句,又趴到窗前看着旁边那辆发动的客车。

“小坏蛋”杨丽英笑着摸摸他的脑袋,下车走了。

林兰见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有的提着竹篮,身边放着夹背,再看旁边的班车人也不多。

这时驾驶员和售票员都上了车,剪着齐肩短发的女售票员两眼环视一圈,气势十足的喊道“都把行李放行李架上去。”

大伙儿坐着没动,一男人说道“人都没坐满,再说下雨,行礼放顶棚淋湿了咋办”

“是啊这位女同志,再有人上车我们把东西放腿上,保证不占地方。”

坐在驾驶位的老驾驶员扭头对售票员说道“下着雨,就让他们放车上吧”

“你都这样说了,我还有啥说的”售票员嘟囔着坐到售票位上。

林兰听后想起林国梁他们上次用鸡公车推那些东西过来,这么重的麻袋,还有鸡公车全要弄到顶棚上,那得多多费力啊

想到自己一句话,兄弟俩就从那么远的地方把东西送到乐兴,就越想越觉得窝心。

车子发动后渐渐驶出,小豆子坐在林兰腿上好奇的看着车窗外“妈妈,大树都往后跑。”

林兰点点头,想想又担心他第一次坐车晕车“你有哪儿不舒服吗”

小豆子看着窗外摇头“没有,坐大客车好玩。”

林兰听后放下心来,抱着他看着窗外,客车驶出了城区,郊外烟雨蒙蒙,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低矮的民房以及翠绿的竹林,远望去就如一幅山水画。

她想到再过十来年,这样的好景色将被钢筋水泥取代,瓦蓝瓦蓝的天空也将变得灰蒙蒙的。到那时大伙儿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好了不少,却没现在容易满足。

小豆子看了一会儿窗外,扭头对林兰说“妈妈,肚肚饿了。”

“饿了啊妈妈给你豆卷吃。”林兰把他放在旁边的空座上,从夹背里取出芸豆卷给了他。

小豆子接过大口吃了起来“妈妈,我喜欢吃里面的红豆沙。”

“小馋猫”林兰笑眯眯的看着活泼了不少的儿子,“妈妈回去给你做红豆卷吃。”

坐在前排的售票员扭头看了小豆子手里的芸豆卷一眼,问“你这豆卷在哪买的”

小豆子看着她“阿姨妈妈做的”

售票员看了一眼林兰,笑道“你妈妈手挺巧的。”

林兰看着她心里一动,想到以前经常请客运班车帮忙带要紧的东西,就从夹背里拿了一个笑眯眯的递给她“同志,你尝尝。”

售票员犹豫了一下,伸手接了“谢谢”

林兰笑笑也没多说。

过了一会儿,售票员扭头看着林兰笑道“味道真的不错”她看着林兰觉得一个乡下女人,能做出这样的点心,还挺难得的。

林兰笑道“家里长辈以前就是做这个的卖的,我也跟着学了一些。”

售票员恍然大悟“原来是祖传的手艺,难怪做的这么好。”

两人闲聊起来。

一个小时后,客车到了大石桥乡,好的是雨停了,林兰也和售票员熟络起来。

知道售票员叫李红梅,驾驶员老陈,两人搭班跟这趟车。最早一班七点半出发,十点半返回城里,下午一点半从东市出车,四点半从大石桥乡返回。

林兰走时又捡了几个豆卷给她和驾驶员老陈,李红梅和老陈还说以后有东西就送到车上来,他们帮忙带回去。

林兰高兴的应下,告辞后带着豆子朝河边走去。

母子俩经过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几乎全是古色古香的木质房屋。

挽着发髻的小脚老太太,戴着花镜坐在阶檐下做针线,脚下还放着漆成绛红色的竹编针线篓子。林兰看着就想起了她以前住的小镇,会不会也在这个时空

顺着石阶往下走快到河边有片楠竹林,旁边有个合作社的竹器铺子,门口摆满了各种竹器。

凉席,晒垫,还有叠得高高的,带着翠绿色竹皮的蒸笼,有大、中、小三个型号。

林兰想到以后蒸豆子用得着,朝铺子走去,刚好有位老篾匠师傅出来,她上前问道“师傅,这种大号的蒸笼要票吗”

老师傅摇摇头“不要,你要几层的”

林兰想了一下“要五层的”

老师傅指着那些蒸笼“这全是楠竹编的,五层的就贵了,算起来一共要六块八。”

林兰觉得几块钱买楠竹蒸笼不要太划算,笑着问他“有现货吗有现货我明天来买。”

老师傅见她背着孩子,觉得她不是说着玩的,点头道“有,这年头开馆子的人都没有,蒸笼编出来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