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在场的几人不由面面相觑,他们的确没有想到李泰居然会这般话语。
李泰道,“简单的说,如果高句丽没有被解决,那这些所在的村子就会成为前沿阵地,为协助大唐下一次讨伐高句丽做好准备。
就有点像是诸葛亮讨伐魏国之时的屯田点,算是为下一次讨伐高句丽准备。”
“魏王是不看好这一次讨伐高句丽”卢承基听到李泰的话不由道。
“战争这种事情都是未算胜,先算败,否则我也不需要在战时安排这些百姓了。等到胜利后全部强迁到内陆地区也就差不多了”李泰对卢承基回答。
卢承基听到李泰的回答,连忙低下头来,退到一边去,面对大老实在不敢说话。
而李泰则继续道,“但如果讨伐高句丽成功,那就会造成华夏战略中心的西移。
至少比较起西域的西突厥,朝鲜半岛上的其他两个小国实在不值得注意。
到时候,各种支持幽州这边的政策肯定会被削减,而为了维持渤海这一圈的经济活力,就必须要给这个经济圈一点刺激,这些高句丽人就是我的选择。”
听到这话,李淳风倒若有所思道,“魏王的意思是,减少他们的耕地,逼迫他们从事航海之类的行业”
李泰叹了一口气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幽州的情况你比我更清楚。
虽有我政策导向,但更重要得还是因高句丽的存在,所以让朝廷舍得砸入这么的钱粮来。
但只要高句丽被解决了,那随着对国家战略重心转移,那朝廷对幽州的资源就会下降
大唐是阿耶的大唐,政策是以阿耶为准,不可能依据我的喜好来执行什么政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幽州以北的百姓就更要自食其力了”
听到李泰的话,李淳风知道李泰并不是胡说,魏王所说的局面在将来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为讨伐高句丽,所以全国资源都向着幽州,所以让幽州显得格外繁荣。
但说实话,大唐到底是关陇贵族掌权的大唐,甚至在武则天上位,安史之乱等等的历史事迹之中,都隐隐约约有着关陇贵族与关东贵族对抗的事迹。
所以随着讨伐高句丽完毕,那幽州这边不可能再享受到这般好的资源待遇,这是随着大唐局势所发展的必然。
“不过若土地不够,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安排他们,若他们在讨伐高句丽过程中发生暴动又如何”
李淳风深吸一口气,明白了李泰的良苦用心,李淳风倒也不再阻止李泰这么安排将来从高句丽迁徙过来的难民,反而对着李泰询问道。
“这点真儒熟悉”李泰说着便看了一眼王真儒,让王真儒出来说。
“如果按照以前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高句丽的百姓迁徙过来后,让他们跟着徭役混居,让徭役带着他们去我现在建设的工程之上找活干,干活干多了,自然不会想七七八八的了。”
王真儒说到这里不由感叹道,“实际上既要讨伐高句丽,那我们在后勤上终归缺少人手。
现在还好,靠着航运能够支撑起很大一部分的运输份额。
但随着时间进入到十月十一月甚至十二月,渤海沿岸结冰后,船只无法进行运输,那需要劳力进行运输的数量会急剧增加。
所以,这些百姓并不缺少活干,至少只要有粮食,那么他们就乱不起来”
王真儒说到这里,神色倒是相当的自信。
乱乱什么乱,在这样两大国交战的战场上,这些百姓能够捡回一条命,能够有一个地点可以吃口饭,他们还有什么好乱的。
不过,王真儒的目光又投向李泰,道,“魏王可有曾想过,如何在战后安置他们,至少要不出乱子”
是的,真正的问题是战后的问题,李泰刚才说的只是大方向上的规划,但要落实到实处,到底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说到最低的保证,至少要让他们不至于发生动乱吧
“我已经有所考虑”李泰看着王真儒认真的样子道,
“把他们沿着渤海海岸线一路安置在了辽水,是真正解决他们生活的去处。
至于战争结束后自然有继续安置他们的办法,你又何曾见过我是把百姓用完就丢的人”
王真儒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倒认可的点点头。
毕竟对魏王来说,那恨不得把一个人当做两个人来用,又怎么可能做浪费人力的事。
王真儒微微放松,倒对李泰行礼道,“那臣便去制作这些寨子的规划图了”
李泰回答“你跟范越风去布置一个个寨子的落脚点吧。
以后修建栈道,也让这些人出一份工,多段多点工作,从而最快速的修建好栈道。”
然后对李淳风道,“淳风,需要你做好物资上的准备,第一批百姓数量应该不高,顶多也就是五到十万左右,但这粮食的供应是长期的,需要幽州这边做好粮食的供应准备了”
“还请魏王放心,在渤海沿岸结冰前,幽州这边的粮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