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斗破》VS《三国演义》(1 / 2)

罗贯中本来想靠卖三国回一波血,没想到人人都买斗破,没人买他的三国。

也难怪罗贯中如此郁闷,他们之前的那点存银,基本上都快用完了。而他和施耐庵师徒是两个读书人,又不可能去耕田种地。而且最近朝廷还施行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他们也没有了特权,不但要纳税还要交钱抵账徭役,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学生也是没有办法啊”罗贯中叹息道,“家里都快断粮了。”

“这本斗破苍穹,明明写的比三国志通俗演义差多了,在文理上狗屁不通。它凭什么能卖的这么好而我的三国演义,凭什么没人买”

“苍天不公”

“读者水平不够。”

“这里面一定有黑幕”青年儒生李子安道,“要不然,就凭这本书的水平,根本配不上刘基,宋廉,高启三位大儒给它做序。”

“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黑幕”施耐庵年龄比二人大很多,阅历更丰富,道,“秦宇所着的这本斗破苍穹,为师也曾认真研读过。”

“老师觉得写的如何”罗贯中和李子安急忙问道。眼神直勾勾的盯着老师,像祥林嫂一样,迫切的想听到别人骂几句饿狼凶残。

“虽然读着的时候其文笔让人想吐,但其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施耐庵道。

“光是靠故事吸引人有用吗”罗贯中问道,“没有丝毫文笔,根本就算不上文学。里面的文字就像平常人讲话一样简陋,难登大堂之雅”

“甚至,他根本就算不正宗的着作。简直就像是普通人在讲评书,说话本,农村人之间在讲故事。”李子安道。

“你们懂什么”施耐庵道,“为师曾为此事也是思考了良久,后来终于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什么”二人问道。

“孟子说过,要以民为本。而朱皇帝最近实施的一些治国之策,也无不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宗旨。”施耐庵道,“由此为师猜想,既然治国上如此,那么文化上也应该如此。既然老百姓们都喜欢这样的着作,那就证明了它符合人民大众的期许。”

“它的存在和畅销,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合理性。”

“或许,那个叫秦宇的作者写的这本斗破苍穹,本来就不是给我们这些喜欢寻章摘句的读书人看的,而是给那些大众百姓看的。”

罗贯中和李子安闻言,不由得沉默起来。

“看来,华夏的文化天空,已经在逐渐改变了。”施耐庵感叹。

“嗯,嗯。”罗贯中闻言若有所悟,“既然着书立说要服务员大多数百姓,而不是少部分读书人,那我们的文风也应该有所改变。”

“我立刻回去,把以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推翻了重写争取在文字上更加朴素,更加通俗。没办法,我们也要吃饭啊。”

罗贯中以前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用的全都是古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一个样,文字精炼,几乎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来。

现在受到斗破苍穹的影响之后,打算变成白话文。

但又由于他第一次用白话文写,有些不太熟练,于是变成了半文半白,流传后世。后来他又把老师的水浒传改成了白话文。

是第二次写,因此水浒传的文字,又要比三国演义通俗一些。

“贯中啊,听说最近朝廷要在西南三省举行科举,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你要不要参加”施耐庵问道,“科举本来是三年一次,但这次却是皇帝特设的西南恩科,是你入仕的大好机会。”

“不”罗贯中坚决拒绝,“大丈夫当学关羽,忠肝义胆,从一而终。此前张士诚既然对我等有知遇之恩,我等就不应该背叛他。”

“唉”施耐庵闻言叹息。

他对自己的这个弟子还是十分了解的,罗贯中有志图之王,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平身就想当诸葛亮,找到一个好主公,帮助他完成霸业。

之前就是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帮助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章的部将康茂才。

也曾经劝说张士诚要缓称王,结果不被采纳。

罗贯中是个好作者,兼好谋士,但无奈主公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师徒二人觉得张士诚不是个贤明的主公,便离开了他。因为此前张士诚一直都对他很礼贤下士,所以罗贯中虽然离开了他,也不肯另外投他人。

无奈之下,只有隐居山野,写一些历史,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三国中中写的一些谋士的计策,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的影子。

“更为离谱的是,他除了写斗破苍穹之外,又发布了一本赘婿战神”李子安依旧愤愤不平,“这赘婿战神的内容更加离谱,说的是一个上门女婿,在家里挨老婆的耳光,和丈母娘的洗脚水,受尽了凌辱后来结果才发现,他原来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就像徐达那样的战神。”

“这内容着实有点让人上头”施耐庵道,“我们接受不了,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太古板了”

“儒家思想,受到了赘婿战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