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能够依靠的,只有远在山东的左梦庚。
廖中坚传达了左梦庚的意思。
“如今工厂已经在松江府遍地开花,更有无数人口在工厂中做工为生。这些人已经成为了工业化的受益者,肯定不愿意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就是实力,如果善加利用的话,改天换日未尝不能。各位只需坚持数月,待我山东打通海上路线,海军训练成型,则松江府稳如泰山。”
徐骥大悦。
“如此一来,我等便有了抓手。”
眼前着卸货如火如荼,廖中坚拱手告辞。
为了保证航路畅通,必须要去拜会郑芝龙这个东海龙王。
脱离船队,廖中坚孤身南下。
次日黎明时分,舟山岛已经依稀在目。
“把旗挂起来。”
“郑”字旗挂上桅杆,福船朝着舟山岛径自行去。
还未靠岸,便吸引了数不尽的目光。
明代初年,汤和奉命署理东南防务。他部下有两个将领在秀山岛干预当地居民的民事纠纷,结果被打死了。
汤和大怒,奏请朝廷,说“昌国居民外结倭寇,内多盗贼,是不可教化之顽民。”
这样的地方,是边防大患,执意要撤废县治,将岛上的居民迁走。
朱元璋听信了汤和的奏报,下诏废除昌国县,将所有岛民悉数驱赶迁移到内地。
诏书下达后,昌国州紫微岙人王国祚以为大谬,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说理,力陈舟山岛民不可内迁的理由。
为此,朱元璋作出调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
即城区四里内的五百四十七户,八千零八十五人可以留下,其余四十六岛居民全部赶往内地。
这就是舟山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海禁。
昌国县废后,史书开始称昌国为舟山。
“舟山”一名来自民间,或以为本岛“山形如舟”而得名,或以为“渔舟云集于此”停泊而得名。
迁徙的命令虽然颁布实施了,县治也没有了,但实际上不少居民陆续返岛,逐渐打破了限制。
沿海渔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或为避风,或为淡水食品的补给。
至明嘉靖年间,舟山群岛又有居民六千余户。
虽无县治,但规模已远超一般府郡。
廖中坚渐渐靠近码头,目光所及,但见舟船如鳞、白帆如云,铺满了大海。
个中繁华,又有异域风情。
岸边、船上,汉人有之,倭人有之,朝鲜人亦有之,就算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也不稀奇。
此时这些人毫不例外,都在盯着靠近中的“郑”字旗。
东海之上,这面旗帜代表着什么,人人清楚。
当船靠岸时,早有人懒洋洋地走来。
乍暖还寒的天气,此人却极为彪悍。
只穿了一条犊鼻裤,光着胸膛,浑身上下古铜色中呈现油光,一看就是水中蛟龙。
“从何而来缘何挂我郑氏之旗”,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