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缘观主留下法诀之后,便翩然离去。
未衷回到洞府之中,点燃四柱线香,张开卷册,仔细。
只见她神色怡然素净,似乎并未太过见欣喜之色。
以资质而论,未衷在舍缘观中似只算的中上,尚称不得是天资绝代的人物;但对于道术层次虚实分寸的把握,她却天赋异禀,似乎心中有一杆明确的标尺,信心不疑。
白日立明诀、成翼等人的议论之时,他一直缄默不语。
成翼等人只道她功行尚浅,插不上话。
但实则是因为未衷心中透亮,虽然她自己只将十二上玄经修炼至第八重境界,但此功法修炼成第九重、第十重、乃至十二重圆满后分别将是何等道行,她早有“如人饮水”的自得。
不必与任何人邀斗,未衷已知成翼之境界,当是与圣教南平、秋礼等人相若。
修道之人,对于不如己者衡量精准,对于在己之上者混沌不清,方是常态;如未衷这般,看上去似乎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天赋,但其实也颇可称异了。
不至于此。溯步向前,对于南平、秋礼等人和三十六子图边缘的余荆、朗炼等人有多少差距;余荆、朗炼和三十六子图三卷之上的人物又有多少差距,未衷亦十分明白。
正因为这一番道理,所以未衷对于十二上玄经的后续半卷并未有太大的期待
因为即便是上下卷得以补足,设若二者是同一层次之物,不过是令人圆通浑融更上一层而已,依旧并不能真正探及当世第一流的层次。除非下卷之高明艰深远远超出上卷无疑这种可能性并不高。
可是当心神投入道竹简之中,未衷面上却渐渐显露出诧异。
这已经不是高明与否的问题
而是契合相融,点石成金的神妙手段。
原来,上卷是虚,下卷是实。
譬如烹饪一道美味,上卷只是一道汤底,当中虽然添加了许多作料,但并不是正经吃食,只是稍稍有些味道而已。而下卷之中所述,才是虚中之实,内容之主体,为汤水浸润煮透的鸡鸭鱼肉等食材。
拟之于一界,上卷便如同开辟了一处虚无缥缈的广大空间,四维莫辩,难寻实体;而下卷才是空间中的清浊天地,三才五行,人事变迁。
练习十二上玄经部分,讲究借空灵之心,观风云之势,随波逐流无形迹。如此,方能与道术气象相合,修为进境一日千里。
但若仅仅是如此,便永远摸不着十二下玄经的门户。
因为下半部分的道理恰与上半部分相反,唯有心中有笃实之信念,精一执中,方可入门。
二者相互矛盾,本来不可得兼。
但未衷入道以来的经历,始终为一种不真实感笼罩;而内心深处,又有一个念头坚信不疑唯有自己在道术上砥砺前行,方能触及那似乎遥不可及的交点
因缘契合之下,终于潜在具备了贯通上下卷的可能。
二经相合的潜力,足足要较预料之中高出三四个层次。未衷确信无疑
若将上下二经完全修成,定然会跻身于三十六子图的层次。
更奇的是,这十二下玄经的修炼之法十分简易,不必如上卷那般惨淡经营、繁琐步骤;只需做好准备之后,经历一场仿佛如梦的百年定修,就一定能够成功。
风格平实,内容却又继承了上卷的玄虚风格。
甚至不必上卷修完,下卷便可着手,二功并举,一步成就。
功成之后,便为下一步近道之境的修持铸下坚实根基。
未衷回味良久。
虽然与想象中大为不同,但她也并不见惊讶。
因为她“知见虚实”的天赋,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功行深浅上,而是契合于一切道术相关的范畴。譬如门中三奇以四象七星阵遍观一界的手段,其余同门早已见怪不怪了;而未衷却知此等手段到底有多么惊世骇俗。
就算是正册十二嫡传各自背后的势力,似也无这般手段。
如今功行之高明,与其相互匹配,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正常情形下,此等道术中的大关口,需要精心准备良久,没有任何疏忽,方可着手去做;但此时未衷头脑中却十分简单,唯有“该做变做”这四个字;恰恰如此,反倒十分吻合下玄经神韵风貌。
约莫四个时辰之后。
依照法诀修持,未衷只感自己神意游荡,来到一处人烟密集、仿佛市镇的观想幻境之中。
一天古街,木屋林立,人烟往来,川流不息。
这方幻境并不十分真实,每个人身上都浮动着一层淡淡的雾气,一望便知非是真人;且时间流速也不大对,人烟行走处,仿佛川流,不知是加速数百数千倍。
但当她的念头凝聚在某一个人像上时,与之相关的人与事,却又和正常时空一样,看得明明白白。
未衷第一个念头,唯有自己功行渐深,这“观想定境”才能愈来愈逼真。
但仔细一想似乎不对,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