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第一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谈谈骑马行军的问题马的耐力
1、人类毛发相对稀疏,汗腺发达,散热好。
2、呼吸系统发达,不光鼻子可以呼吸,嘴也能呼吸。
3、奔跑时内脏不受挤压。
4、消化系统发达,进食时间少。
以前有书友提过黑人跑死羚羊、豹子的事情,这是真的。这些动物短时间爆发力比人类强,但因为上述几种原因,耐力远远不如人类。
马的耐力当然也不如人。
古代骑兵,如果不与步兵混编,而是单独行动的话,那么你至少需要两匹马。
一匹是战马,平时万万不能骑,古代军中将领也会狠抓骑战马代步赶路的事情。马的耐力很差,一定要让战马保持体力。
另外一匹是驮马,驮载各类物资,比如马料、口粮、饮水、武器装备及其他各类物件,重量其实不轻。如果没有驮马,也需要马车替代,比如美国西进殖民的时候,骑兵只拥有战马,其他各类行李全用马车拉着。
请注意在这样一人双马的情况下,骑兵还是不能骑马,只能步行,速度还不如步兵。那么怎么办呢后来出现了辅兵,辅兵也带两匹马,一匹赶路时乘着,一匹驮载行李。但这样其实还是只有一匹马能骑乘,速度仍然不够快,因为马不能一直骑,马的耐力很差,骑大概34小时你就得让它休息,一天中骑着赶路两次就不行了,当天就不能再走。
到这里我小总结一下
只有一匹马的骑兵是不合格的,平时都是牵马赶路,如果骑战马代步,要被责罚的,他们的行李器械依赖步兵帮带着,平时也离不开大部队,谈不上机动性。
一人双马的骑兵有了一定机动性,但每天行进距离依然十分有限,他们有骑乘马代步,战马空跑,维持着体力。但他们不能离辅兵太远,而辅兵的速度又很慢,他们的马要骑乘,要驮载行礼,快不到哪去。
一人三匹马,才真正有了相对不错的机动性。一匹战马空跑,如果军情紧急,在军官允许下也可以骑乘,一匹驮载行李武器,一匹骑乘马。这样的部队一天可以行军100里左右。
下面有个问题,蒙古人、契丹人一天急行军二百里甚至更快是怎么做到的呢
三个办法
往死里骑,充分压榨马的生命潜能,跑死跑废拉倒,不惜损耗大量马匹。
马的无损负重是马体重的15,超过15,走一段必须要休息。超过30,只能短时间冲刺,时间长了马必然口吐白沫暴毙。
假设一匹马的体重是300公斤,那么无损负重是45公斤,差不多是行李的重量,其实我感觉大部分时候食水、器械、行李是超过45公斤的。“暴毙线”是90公斤,骑兵不着甲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超过这个重量,如果超过,胯下马儿的状况不对,立刻停下,或者在行进中换马骑乘。
提前在各地准备大量马,到地头就更换全部马匹,全程换马不换人,和驿站有些类似,唐代在安西就大量使用这种模式。唐军多骑马步兵,步兵集结后,骑马至下一個地点更换马匹,然后再机动,曾经多次连续机动一千多里、两千多里。不然的话,以唐军在西域有点的兵力,无法控制那么大的地盘。
带比平均一人三匹更多的马。黑鞑事略就记载蒙古人有至少五六匹马,事实上蒙古人作战,很少有低于一人五马的,一人十马的极端情况都有过,当然如果路不好走,会适当降低,但不会低于一人三马。甚至在第一波人走后,后面还会有人带着大量空载马匹跟上,给他们更换。
行进过程中换马骑乘,若要保持高速,就要在战马、驮马、骑乘马之外,有更多的备用马,可以是驮马,也可以是骑乘马,当然也可以是战马,但骑战马赶路太奢侈了。
一人多马的情况下如何行军
其实很简单,分批次。
假设一人五匹马,战马空跑,这是铁律,不能变。
一匹骑乘马骑着,另有一匹骑乘马可以在行军途中换着骑。
把行李分散到两匹驮马身上,让它们处于无损负重状态,能跟上节奏。
这样一来,五匹马的状态不一样,可能有快有慢。
走得快的,到休息时间了,就在路边喂马料、盐、水,等待后面人赶上。后面人赶上来了,换休息好的状态相对不错的马骑着,继续赶路,状态不好的马停下来休息。
大群骑兵长途行军,其实队伍是拉得很长的,队伍里每个人的状态也不一样,有人在赶路,有人在休息,有人的喂养马匹。其实是一种波次前进的方式。
马越多,速度越快,当然消耗也越大。
个人观点。
一人单马的骑兵,其实是“乞丐版”骑兵,不具备机动性,他们甚至都没法远离步兵主力行动。
一人双马的骑兵,个人认为是“青春版”骑兵,其实速度也不算快。
一人三马的骑兵,个人认为是标准配置。战马空跑,骑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