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虽然在私交上没什么仇人,但是他作为一个异姓王,天生就和皇室不对付,自然也和朝廷里面一些保皇党不对付。不仅如此,有些读书人也看不上异姓王,觉得不是正统。
这个范围这么大,所以没法说。
再有就是属官在外面惹了仇人引来了算计,这种事儿不是没有,而是王府长史没法掌握。一来是属官太多,二来是人家的私事只要人家不讲,谁能立即知道
刑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告诉你了,人家就是冲着你们来的。
第二个问题就问到了长史的脸上“自来你们王府就是开衙建府自己办事儿,不知有我们能帮上的忙吗”
刑部问的是我们能查,但是你们愿意让我们查吗
必然不能啊
一旦答应,皇帝的手立即伸入王府的事物里面,不把北静王府这个缩小版的朝廷查得天翻地覆再刮一层皮肉不算完,甚至凑着这个机会要干掉北静王府也不是不可能。
长史立即笑着回答“没有的事,我们才不会和人家结怨呢,我们太妃王妃自来是与人和善,我们家也向来乐善好施。这本就是一桩意外,我们王府也查清楚了,今日的货郎喝了点儿酒,所以一时不察才碰碎了坛子。
哎,虽然我们家的人没了,但是这也确实是意外,怪不得别人。我听说你们还发下了海捕文书,算了算了,撤销了吧,人家既然是无意的,我们也就不追究了。这事儿就当没发生过。”
刑部要的就是这句话,于是立即收队回衙门。苦主就说没事儿当没发生过,顺天府也不想做愣头青,这事儿刑部都不管,难道顺天府管于是也收拾东西带人回去。
北静王吃了这哑巴亏,回到轿子里就铁青着脸。
然后回到王府里又是一番鸡飞狗跳,既然刑部的小官员就能看出来死者死的有些蹊跷,顺着死者的关系逆推,十有能找出线索,王府里面也有能人,回去之后半天内就找出来里原因。
死者找人给殷家投了水痘,报复父兄在江南被杀,下令杀人的是殷祺。
北静王知道之后气的当时就砸了一套瓷器。
“这些无知妇人,这是要坏了我的大事”
朝廷里有两条约定俗成的准则告老回乡后不追究和不对孩童下手。
就是抄家灭族,也不会对未成年孩子执行死刑,大都是流放,是生是死看这些孩子的命数了,命硬了活下去,顶不住就死在路上。
这些人对孩子下手被抓个正着,人家报复回来,不仅没人同情,还会纷纷指责北静王府破坏规则,太过分再说了钦差在江南杀人也是有理有据,杀人的流程是上报京城核准的。你们在上报的时候不救,人死了要报仇,这是什么意思
官场的官员不会把这件事儿理解成女眷私自动手,只会认为是王府做事不地道。你事先不施救,事后要找茬,讲不讲理
异姓王不是正统,北静王最在乎的就是风评。以前在读书人那里营造自己是个贤王,故意把自己往闲云野鹤读书喝茶的印象上靠,全被这件事给破坏了。他就能想象那些读书人背后会怎么说,说自己柔奸成性 。
北静王气的差点晕过去。
王府的一些主要官员聚集在他跟前。
其中一个人捏着胡子说“殷家的小儿子殷叡,就是个国子监出身,他的同门如今人数众多,一旦摇旗呐喊,声势极大。”
殷叡是国子监出身,讲究同门同年同乡的读书人圈子,这种国子监出身的还会加一条同学
北静王问“他们杀人了还不满足”
这个捏着胡子的人说“怎么会满足杀人是为了泄愤,只能让殷家气顺,宫里能不能气顺咱们还不知道呢。”
就有一个人对北静王说“江南保不住了。
这事儿因江南女子而起,势必要在江南结束,咱们苦苦支撑了半年,在这件事上怕是要丢盔弃甲了。甄家那里,咱们早做打算才好。”
北静王没有说话,他之所以和江南联络起来就是为了图江南的钱,以前以为江南是他的钱袋子,而甄家就是掌管钱袋子的好人选,没想到事情急转直下。
江南的钱现在拿不到了,不仅拿不到了,那些以往笼络的官员获罪,江南到处哀鸿遍野,就是那些想要到京城里面找靠山的墙头草,这个时候也因为大环境不好而缩了起来。
甄家现在不是帮手,而是累赘。没有这件事,王府也要考虑怎么撇开甄家,这就是为什么北静王和王妃去年还是恩爱夫妻,今年就成了聚少离多的怨偶。
北静王想了一会儿,“面子里子总要留一样。这样吧,我去宫里跟皇帝认错,甄家和江南就交出去了,换他让殷家闭嘴。”
在回去的路上,杨太太问“你说,北静王府真的愿意吃了这个哑巴亏吗”
“愿意啊因为北静王知道,皇帝对于北静王府用的这一招叫做伐而不攻,其实就是水磨工夫,一件事是不会让他们立即倒下的,要一件一件累积,钝刀子割肉放血让王府虚弱,虚弱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