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是街头巷尾人最多的时候,虽然久居长安,但寻常百姓平日里却极少能够见到皇上,此番皇上破例出宫,城中百姓免不得聚集围观,皇上仪仗所到之处,沿途百姓纷纷伏地跪拜。
百姓都知道皇上这次出宫乃是为了迎接凯旋而归的英勇亲王,由于长生平日里并不经常抛头露面,故此城中百姓认识他的也不多,此番亲眼所见,无不惊叹感慨,只道天遂凌云志,英雄出少年。
长安占地颇广,自明德门去到皇宫足足走了半个时辰,在此期间皇上虽然屡屡回头,长生却并未上前与皇上说话,要知道君臣有别,若是于众目睽睽之下与皇上谈笑风生,无疑有损皇上的无上威严。
跟随皇上前往城外迎接的只是五品以上官员,为了凸显对长生等人的重视,今日所有七品以上的京官全部奉旨赶到皇宫外等候,皇宫外的广场上黑压压的跪了一大片。
到得皇宫外,皇上走下龙辇,冲一旁的传旨太监抬了抬手,后者见状急忙自小太监一直托着的木盘上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圣旨高声宣唱,陈述众人功绩在前,嘉奖敕封于后,对长生的封赏有二,一是改王号英勇为忠,二是加兵部和刑部尚书衔,而对大头等人的封赏则是加封太子太保。
太监宣过圣旨,五人面君谢恩,领受圣旨。
到得这时,迎接的流程已经走了大半,接下来还有大殿设宴,三品以上官员作陪。
皇上拉着长生的手走在最前,禁卫将军和大头等人随后,赴宴的文武官员再后。
虽然被皇上拉着手,长生却始终落后皇上半个身子,有个成语叫功高盖主,他很清楚自己此时已经功高盖主了,这可是为臣大忌,越是皇恩盛隆,自己越要恪守礼数,不然皇上心中很容易失衡。
对于皇上的夸赞和褒奖,长生亦是极力谦逊,绝不居功,只道不管是剿灭倭寇还是劝降叛军,包括西域筹粮,都是托皇上紫薇洪福,得明君天威庇护。
此时已是巳时,天气炎热,眼见大头等人披的仍是自己当年赏赐的披风,皇上便转身回头,冲大头等人随口说道,“诸位将军车马劳顿,多有辛苦,那披风颇为厚重,不妨解了吧,也得些许凉爽。”
由于长生早有叮嘱,听得皇上言语,大头等人立刻高声应是,随即各自解下了披风。
皇上微笑转身,拉着长生继续前行。
长生虽然面色如常,却是暗道好险,为君者最厌恶的就是下面的人利用自己赋予的权力拉帮结派,身为臣子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牢记自己的权力是谁授予的,大头等人虽然是自己的心腹,却也是皇上的臣子,皇上此举就是在试探大头等人是否听命于他,如果皇上下令之后大头等人并不立刻执行,而是看向自己,征求自己的意见,那就彻底完了。
好在大头等人立刻照办,如此一来皇上就会认为平日里他一定没少教导大头等人,在听从自己号令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皇上最大,皇权最高。
虽然长生始终没有与皇上谈及正事,却已经知道皇上心里在想什么了,皇上将自己的王号由英勇改为忠,看似只是少了一字,实则却有天壤之别,因为只有皇族血亲才能被封一字王,就像李保,王号只有一个吉字,自己此前虽然亦是亲王,却是两字亲王,与皇族的血亲亲王区别很是明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自己这个亲王是累功升迁,破例封赏。皇上此番封自己为忠王,等同告诉世人视自己为血亲手足,而一个忠字更是对自己莫大的认可,要知道忠是皇上对臣子最高的评价,其上只有一个文字比忠更高,但文字只会用于故去臣子的谥号,不封活人。
此外,皇上加自己领兵部和刑部尚书衔,再加上自己此前的户部尚书衔,自己此时已经身兼三部尚书衔,尚书衔可不是虚职,享有本部堂官同等的权力,皇上加封自己兵部和刑部尚书衔,意图也很明显,那就是让他节制兵部和刑部,刑部尚书衔无疑只是个幌子,皇上最想加封他的其实是兵部尚书,说白了就是皇上想让自己以后带兵,至于没有免除自己的户部尚书,也是感觉此时免职有卸磨杀驴之嫌。
太子太保是个从二品的虚职,皇上封大头等人为太子太保,等同提高了几人的品级和待遇,实则仍无实权。
进入大殿之后,长生婉言谢绝了皇上龙台就坐的殊荣,自坐武将上首,大头等人是从二品,并没有坐在长生下首,而是按照官阶品级就坐,与长生之间隔了几个人。
开席之前,宫女呈送冰水之际,长生起身出列,请辞刑部和户部尚书衔,理由是自己精力有限,无暇兼顾。
皇上自然不会同意,奈何长生心意已决,执意坚持,皇上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首肯同意。
权力这东西没几个人不喜欢,主动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放弃刑部和户部尚书之后,自己对刑部和户部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权力,长生自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权力越大,越容易招致文官的诟病和皇上的猜忌,自己既然无心谋反,那就干脆做到极致,放弃调拨粮草和生杀予夺的权力,彻底堵住文臣言官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