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 一念生死(1 / 2)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3990 字 7天前

咚咚咚!

雄浑的鼓声震得人耳中发胀,临川王府中群徒心内情绪的翻腾却比耳边的声浪还要更加的激烈。

就在不久前,府外的唐军军士将震州刺史沈恪引到围墙下方来,通过沈恪的一番喊话,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众人等被抛弃的内情。

尽管有许多人已经在心中确定了这一情况,可当此事的决策人之一站在他们面前将真相公布出来,这些人心底仍是不免涌起了一阵一阵的悲愤绝望。

他们全都是听从了临川王的号召才聚集在此,满腔热血斗志的誓要保家卫国,结果当危难真正降临的时候,被他们视为江东救世主、誓死追随的临川王竟然直接抛下了他们!

王府中不乏人尽管已经有所预料,但却不肯去面对,而今沈恪这个临川王的左膀右臂就站在墙外,站在唐军一边向他们喊话劝降,无疑是将这残忍的真相当作锋利的刀子,一次一次的穿刺他们的心扉!

“大唐王师仁义恤众,当此大胜之势,仍肯勒马悬刀、招抚尔徒。你等众乡人切勿再执迷不悟,尽快离府、弃械来降,各自归户方是正计!”

面对着墙内众乡徒们或悲愤或惊诧或鄙夷的眼神,沈恪心中也是复杂到了极点,然而眼下的他根本就没有选择。

哪怕他自己想要捐身成仁,也要考虑上千名族人家眷和部曲门生们的生计祸福,在眼下唐军已经掌握了大势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低头顺从唐军的要求。

退一步讲,眼下留此有用之身,等到春汛到来,临川王再率领会稽师旅北上发起反击的时候,也可以再趁机召集发动乡曲进行接应反抗。可如果只是耿直不屈,非但无益于当下局势,后续也再没有去扭转局势的可能。

沈恪一番喊话确是摧毁了府中许多乡徒们的心防,在其一番喊话劝降之后,原本还在府中顽抗的乡徒们尽管心中还有不甘与惊惧,但也都陆续选择弃械出降。

王府外的围挡设施被暂时放开,用三通鼓声给府内群众思忖权衡并作出取舍。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对于王府中仍在据守的群徒而言,其实也只剩下了出降一途才可活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乡徒犹豫不决,因为他们担心唐军出尔反尔,将他们诈出王府之后再痛下杀手。

毕竟在他们过往所接受的讯息和认知当中,早已经对北虏形成了刻板印象,这些人杀入到江东来,只会是无恶不作,所以才要誓死抗击。哪怕现在已经无力抗击,可是唐军罪恶的本质就会有所改变吗?

人的观念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尤其这些人之前可是为了脑海中的观念而甘愿付出生命为代价来进行抗争,哪怕血淋淋的现实已经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仍然还是难免迟疑不定。

鼓声还在继续,府中的吴中乡徒们也还在陆续的行出。只是这些出降之人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劫后余生的庆幸,有的仍是惊惧疑虑,或者是出于一种对弃众而逃的临川王陈蒨憎恨报复的心理而选择投降唐军。

但无论他们的内心感触多么丰富,真正留给他们的选择空间也并不大,尤其在局势已经注定的情况下,哪怕他们不同的选择有着生死之别,可是到最后也不过只是时局中一蓬或扬或沉的微尘而已。

此时仍在王府中迟疑不决的吴中乡徒们并不知那鼓声对他们而言乃是催命的音符,越近尾声便越接近他们人生的终点。

终于三通鼓毕,鼓声戛然而止,最终在鼓声结束之前选择出降的吴中乡徒们也有三千多人,但是在王府中仍然存在着差不多数量的乡徒。

不得不说,唐军屡番喊话劝降的态度做法也让他们暗生侥幸心理,觉得唐军或许不敢大造杀戮,故而选择再拖延观望一下,等到唐军愿意给他们更多的保障和许诺再来出降。

且不说唐军将士们看到这一幕心情如何,沈恪则是颇感心酸,事态至此仍有许多人心志未改,反观他们这些畏敌怯战的肉食者们实在是应该感到惭愧。

不过眼下他也不敢将此想法宣之于口,反而还要故意流露出忧愁苦恼之色,步履沉重的来到若干凤面前,深作一揖旋即便又说道:“代公心怀仁义,令人钦仰。可惜府中那些顽劣之徒仍然未感此番义念,罪民请亲入府中,再宣义旨,感化群徒,必令此间群徒痛改前非、恭伏王命!”

若干凤看到这招降的结果后,心中也是一叹,再听到沈恪主动要求入府继续劝降,他便有些意兴阑珊的摇了摇头,旋即便又指着那些出降的乡徒们对沈恪说道:“内中顽固不降之人,我自有方法料理。倒是这些已经出降的徒众,仍待收编安抚一番,还需沈君由侧辅助。”

说话间,他便着令部将把那些降人引到左近一处早已经被清理出来的营地当中,接着自己也在一队亲兵簇拥下走进此处营地。

此时的营地中早已经烧起了灶火,灶上正在蒸煮着谷米饭食。人间烟火气息最能抚慰人心,尤其这些降人们也已经多时都未进餐,看到唐军已经准备好要在灶前给他们分配食物,顿时又大感安心,哪怕接下来将要遭受不测,起码也能先填饱肚子。

若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