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的扩张壮大都是紧密结合的,所降低的不只是养军的成本,更给新占领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方式。
多年的战乱使得地方武装势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果将这些地方武装势力统统划定为需要征服与消灭的对象,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举世皆敌,是任何强大的政权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如何统战与管理这些地方武装势力,是一个政权能否存在和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
历史发展到这里,府兵制的出现就是版本答案。这并不是从结果反推原因,府兵制本身就既保证了政权对于军事集中管理的需求,又保证了地方豪强的利益诉求。西魏政权的统治推进到哪里,府兵制就推进到哪里。
尽管北齐、南陈都不同程度的倚仗和利用地方豪强的势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但只有西魏能够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制度化的优势并不在于有多正规,而在于可以通过迭代来进行制度完善,比如李泰从原本的府兵制度所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府兵授田。哪怕只是一个很简陋粗糙的东西,在有了迭代进化的能力之后,未来都是无可限量的。
李泰需要在新占领地带建立起新的府兵组织,既需要借此统战管理这些地方的豪强武装,又需要建立起切实可靠的军事力量,而这一批军功升迁的将领们便可以分任各方,建立起府兵发展的人事框架。
针对普通的营士,当然还是得以实物的奖赏为主。他们当中许多人出征数月之久,家里可能都已经穷困的揭不开锅了,这时候如果再说什么官爵、荣誉之类,多少就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其实是可以兼顾的。之前西魏军队中便施行了勋士制度,趁着这一次的功士封赏,李泰再将勋功十二转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建立起一个新的勋官系统。
勋官除了一整套全新的荣誉称号之外,同时还搭配有各种特权。以往府兵授田的奖赏也被整合其中,成为勋官武骑尉之后,便自动获得授田的资格。勋功递转,依次可以获得免征免役、将官培训等相关的特权资格。
尤其是上升渠道的开放,使得兵与将之间不再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机缘才能转换。积累勋功转数,可以获得军校进修的资格,进而通过武试加入三卫二营或其他宿卫军当中,秩满之后便可加授相关的文武官职。
至于说这个军校,眼下虽然还没有建立,但府兵本来就有闲时讲武、旬月集练的传统,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专门的讲武机构、针对将校兵长进行更加系统职业的培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于上阳宫北再造集英殿宣武堂,十月大集讲武结束之后,便募取首批宣武学徒入习韬略,来年初夏进行武选考核!”
思路有了,李泰便做出了相关的安排,名目称谓随口拟定,然后便将事情交代给兵部陆腾,交代其人尽快执行。
与此同时,在总结了属员们进奏的封赏方案,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路之后,有关此次东征的封授计划便形成定文,李泰便着令将之传告诸军、然后交付有司加以执行,务求各种奖赏尽快到位,不要耽误了一众征士们回家与亲人团聚。
至于他自己,早在战争中途返回霸府休整的时候,爵位便从原本的唐公晋级为唐王,而接下来除了化家为国之外,也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了。
不过一场战事进行下来,作为社团老大的唐王竟无受褒扬,诸功士们也都难免有些不踏实。
于是在经过下属们的进言之后,李泰便接受了对他家那一窝“乐”的爵位荫授,除了早封南郡公的江陵乐之外,襄阳乐被封太原郡公、同州乐被封敦煌郡公,就连刚出生的洛阳乐也被封陇西郡公。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