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关中就谈不上局势平稳,这一点中唐时期的君臣们是深有体会。
而且随着丝路贸易的复苏,陇右商贸所带来的造血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蜀中、江陵能够在被纳入西魏版图后,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同关中产业环境融为一体、彼此互补,陇右商贸所促进的跨地域物资交流也是功不可没。
商贸复兴所带来的利益,对此边各方势力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并没有什么先行一步的行业大佬。换言之大家在这一个领域都处于一种公平竞争的状态,谁如果能够抢先一步构建起群众认可的商贸秩序,那谁就会是新大佬。
李泰搞这一系列的动作,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了扩大自己在陇右的势力,但仅仅只是有摧毁而无建设,当然也就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影响力。就算折腾的大家都敬他畏他,可人一走茶就凉,也是屁用都没有。
所以他在借着追查凶徒为理由、掌握了大量乡土势力后,接着便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在天水建立一个特大的仓储物流集散中心,以及区域内最大的商贸市场。
当然具体的名目肯定不是这样,是要以迎接凯旋大军为名义,于渭水近畔兴造一座特大的城池。
虽然工程是用州府的名义进行立项,但只是为了接下来融资与运作起来更具有说服力,但具体各个程序中李泰都不打算让官府涉入太深。
首先这座新城的用地是光明寺的,初期投入的资金也来自光明寺所获取的财货,使用的人工则主要由万佛堂等郡内一些寺庙筹措。他们之所以这样听话,一是因为李泰的高抬贵手,二就是昙静法师所让出的那个当郡都维那官职的诱惑。
人力物力就位,工程立刻便开始动工,而且进展迅猛,很快便初具框架雏形。李泰还给这座物流城拟定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四方城”,寓意纳四方财货,昌盛兴隆。
眼下的李泰财大气粗,哪怕独力承担也负担得起这座城池的花费,但他却需要地域之内其他人事资源的配合,才能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仓储、物流和商贸体系,便需要引入合伙人。
这第一批的合伙人自然是那些率先向他投诚靠拢的地方豪族们,他们需要给物流城安保护卫。再然后就是同光明寺有利益往来的豪族,李泰通过一对一的交谈,说服他们将寺庙分红权转换为四方城的股份,通过对四方城的日常维护来获得分红。
官府也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势力,眼下秦州还是他们翁婿说了算,但不久之后可能就要变天。
故而四方城必须要找到一个同官府之间相处融洽的一个方案,才能确保即便陇右变了天,接替独孤信的人也能接受四方城的存在,并出于利益诉求而不敢轻易干涉其运作。
李泰所设想的方案,是由四方城在日常运作中替过往商旅代缴一部分埭程和市税,如此一来过往商旅能得实惠,也乐得行经秦州这条商路,官府不需要增加行政成本,也能获得新的财政收入。
至于四方城则就是用一部分经营利润来换取生存空间,未来秦州州府如果想要对四方城下手,就需要考虑这一部分财政收入的替代方案和对商贸环境整体造成的影响而投鼠忌器。
同时,代缴的埭程和市税是在日常经营中产出,故而就需要一个成熟可靠且专业规范的管理团队维持运作。
李泰之前任职台府时便曾对此提出诸多改革,而他自家庄园中过往数年也一直在培养相关的人才。届时无论是从关中调取人手,还是在陇右就地培养,这都能让四方城的经营权牢牢控制在李泰手中。
当然,想要让四方城真正发挥出不可取代的商贸作用,需要的周期也是非常漫长。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让群众们在商路复兴的伊始便适应四方城的存在,进而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存在、理所当然的选择。
所以在四方城刚刚开始修建不久,李泰便开始着手进行推广,他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赠送给州境内人家不同规模的仓库、长短不一的免费使用期限。
通过群众们的攀比心来逐渐获得话题存在感,并且从一开始就让他们下意识的排除了自建仓邸货栈的选项,反正免费的不用白不用。而等到四方城运作成熟起来后,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都足以碾压潜在的竞争对手。
当掌握了大量及时且有效的物流与仓储讯息后,又可以据此开展放贷、质押等各种金融业务,降低丝路商人们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未来更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金融行为进一步对陇右寺庙加以反制,当遇到困难时,求神拜佛未必有效,但四方城是真真正正能帮得到你。
想要在这中古时期进行各种金融和资本的规模运作,难度当然是有的,但也并非全无操作空间。高利贷这一古老行当不只是寺庙的生财妙招,哪怕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都将之当作补充政府行政开支的重要手段。
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既有这样的传统,也有这样的需求,如今又具有了充足的客观条件,李泰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新的机会。
他的资望和根脚无疑是远逊于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