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第一八一章 建文新政。……(6 / 9)

再想想,又不酸了:大家同上了《太平策》,他也没被启用。

【朱允炆很喜欢这个idea,但他短命勒。

so,一般明史跳过他,把保举制度发展的转折点定为“永乐朝”。】

朱允炆很不爽:“就不能带一句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吗?”

朱樉:“保举制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吗?太子棣弟用保举制也没抽到什么好卡啊,侄儿,争这个没意义。”

朱棣:……

朱允炆平心静气了。

朱棣心气不平了。

【朱棣确定了“举主”的范围,一般性的保举也向有明确目标的“保举“过渡。

永乐初期,朱棣还是学老爹,谁都可以举,谁都可以说。武官举文官都ojbk。

直到永乐9年,蹇义带着六部尚书一起上书新保举制。

举主范围:在内7品以上“文职”&近侍官(belike杨士奇等人)&在外五品以下,县正官。

举荐对象:五品以下官,地方风宪。

可就职范围:风宪、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官

考核者:吏部

拍板:皇帝

惩罚:无才or贪污,举主连责。

和以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象被划定在了官员队伍内部。(永乐19年曾再次面向民众选秀,但不如9年的意义深远)。

以前低阶官员的铨选是吏部自主考核运行,现在利用保举的办法,让沉淀在底层的官员有了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当时吏部选出来的“风宪”等地方官,犯事者极多。朱棣又很在意“为朕养民”者。

于是他把保举制放在地方官的范围test看看,自己亲自把关的情况下,会不会变好?

充分体现了朱棣“重贤重民”的思想。】

朱樉:“哇……这是在分吏部之责吧?怪不得蹇义要带着六部尚书一起呢,向你交投名状啊太子棣弟,集权好手段!”

朱棣:“……我给他们更多的途径,难道不正说明了我无为而治的执政思想,怎么变成集权了!”

朱棡:“但内阁和吏部权力之抢夺从这里开始的没得辩。”

【but,话说回来,这种制度弊端是很明显的。

没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没有好的审核措施。容易结党营私,相当仰赖一个皇帝的政治素养。

朱元璋、朱棣hold住,后面的就说不好了。

仁宣是保举制最旺盛的时代。高级官员的选任,已经正式分流到了“保举制”。

仁宗规定,保举制完全面向官员。

宣宗规定,举主为三品以上京官,举荐“监察御史、知府”等职责。还创立了“连名保举”之法。

周忱、于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三杨等人保举出来的。】

杨士奇原本因为内阁和吏部争人事权的事情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然后就听到了这一段。

一下子,他也抬头挺胸了。

周忱、于谦!

我保举的!

【仁宗共下令保举4次,宣宗保举7次。而朱棣+朱元璋在位53年,一共才9次。

大约有177各官员被保举,9个侍郎,6个布政使,62个知府,30个御史、给事中。

非常的庞大。

宣德10年,甚至规定“监察御史、给事中”必须由保举产生,不再由吏部选任。吏部只负责审查。

仁宣年间,有记载的共有6人因为保举不当被惩处,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宣德7年,杨士奇报告无人胆敢保举的情况。

严厉的惩罚措施是很好的,这是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保障。

但朱瞻基敢罚,三杨他不敢啊。三杨选择降低保举制的存在感。

正统2年,停止“保举”知县

正统5年,停止“保举”知州、监察御史、给事中。】

杨士奇忙道:“这只是推论啊!也没有史料的支撑,怎么能说我是不敢呢?”

“但这朝政一天天的就败坏了下去,你还向王振委曲求全!”茹瑺忍不住哼了一声。

对着这太前辈,杨士奇也只能喏喏连声:“这王振的事情,前面说过,也不一定是真的……”

反正叫王振这名字的,在他未来人生中的,已经被拉黑了!

【正统7年,有人要求恢复保举县令等。堡宗以过去保举徇私者多,方才委任吏部行之,拒绝了。

可见君权弱势时,这种非常薛定谔的“保举制”弊端就根本压不住了。不得不重新仰赖正常的官僚体系。

堡宗的政治水平,和力挽狂澜是根本沾不上边的,所以他亲政以后,追责也没落实,保举制的消极面压过了积极面,一路滑向了深渊。

景泰没有好转,天顺以后保举制基本名存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