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第一八一章 建文新政。……(2 / 9)

暴昭,刑部尚书→尚书兼任平燕布政使

张昺(bing),工部右侍郎→北平布政使】

大家听完了靖难,再听这些,有了全新的感觉。

“这张昺暴昭的活儿,多么的艰难啊!一个区区工部侍郎,竟然要去弹压太子棣弟;一个刑部尚书,站在抗燕第一线,唉……”他们用一声长叹补完未尽的话。

补了之后,意犹未尽。

又开始逼逼赖赖。

“大侄儿啊,你这派出去的官,还不够高啊!”

“等等,更高的不就是吏部尚书了吗?”朱橚疑道。

【ps:这里有个特殊案例。茹瑺。

他是吏部尚书→河南布政使,尚书衔依旧,未除。并在11个月后召回中央,任兵部尚书。】

茹瑺心里种种的咯噔了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

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灵堂c位,大家的目光,在这一瞬间,全部都聚集在了自己的身上。

突然,有人发出灵魂疑问。

“我记得前面有个说法,他是被排挤出去的呀!怎么被排挤了,这尚书的名号还带着?”

【以太宗实录为首的论调都是,他遭到黄子澄等人排挤外放。但看到这部分改制内容后,up认为下面这个说法也说得通:

茹瑺和暴昭类似,是通过尚书衔去增加地方布政使的份量。

河南可是靖难两条粮道之一,朱允炆难得加驿站的地方呢!

只是茹瑺在朱棣进城以后担当了第一劝进人的角色,还因此得封“忠诚伯”,于是实录对此进行了美化。

他是遭到建文帝的迫害,才转投明君啊!】

茹瑺:“???????”

茹瑺满脸懵逼。

郭英咦道:“曹国公,都开城门了,你居然还做不了第一劝进人?!”

李景隆:“我身受皇恩……”

哄堂大笑!

“哪个恩?嗯?”大家戏谑问。

“我……我身受南京城城门之恩,不可令城门损坏!”李景隆破罐破摔,正经的‘受太祖皇恩’说过了,那就只好这样说了吧!

还有人提醒:“6月11日,皇孙派茹尚书和曹国公去找太子割地求和,看来茹尚书也当场反水了。

茹瑺:“……”

茹瑺现在很慌张,他仿佛感觉到了自己同僚郁新那暗暗鄙视的眼神,这让他感觉自己和曹国公到了同一梯队。

而更要命的是,大家还继续说:

“一个开城门,一个首劝进,文武搭配,干活不累,忠臣,大大的忠臣!”

“不过曹国公到底也抵抗了一段时间,茹尚书好像只是见了太子一面,就……”

“要不怎么叫忠诚伯呢?”

说着说着,他甚至不如曹国公了!

看那曹国公逐渐亮起来的双眼!

他还惺惺作态:“哎呀,我不如茹尚书,一眼就识得真龙……”

真龙老朱:“?”

小龙朱棣:“……”

茹瑺:“……”

茹瑺开始寻找晕倒的地方。

【说法二选一,看大家对朱棣的信任度有多高了hhh】

大家怒扣:“0!”

对朱棣没有一点点的信任!

【朱棣上位后,名义上“恢复旧制”,但对于布政使这个重要职位一直拖到永乐2年才补齐“缺额”。

此后,不断存在优秀布政使参政(省委常委)升任中央的记录,却没有任何升迁他们为布政使的行为。

也几乎没有其他针对布政使的补缺,一直到永乐11年才一口气任命了19个新布政使,并开始正常补缺。

以上种种均证明,朱棣是在故意留缺,在事实上执行单一布政使制。

(ps:清朝也是1布政使制)】

“这是永乐建文新政x几了?”

“数不过来了,数不过来了!”

【永乐11年,朱棣随徐皇后北上,后来的11年里,他在南京仅待了半年。

政治中心的大转移,以及永乐9年启用户部官员巡抚地方的案例,都促使了犹豫许久的他决定先回归老爹的分割地方官员权力的老路,再派中央的人去seesee的新路。

他依然保留了部分朱允炆的idea——启用高级知识分子就任+前往中央的晋升路。

up认为,朱允炆对地方官员的重用是积极正向的,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

明朝后期的官员选任,相当受诟病的一点就是,以“非翰林不入阁”的思想带头,一大堆官员喜欢留在京城,而耻于外放。

一群要对全国做决策的领导人,跟养在深宫的皇帝似的,很少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制定出很多远离实际的政策。】

朱樉:“这话说得,你不在皇帝跟前怎么做那贴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