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改革普及金花银后,这江南地区的银子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会
有人想到用银子付也并不稀奇.…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人确实是为两淮盐商谋私利。毕竟这确实为两淮盐商带去了很多好处。
【我们不用去管时间点,只看“运司纳银”的本身。
各位设想一番,最早朱元璋在山西搞开中,晋商们在很近的地方招人种粮食,又在山西就能得到盐买卖许可证,进行贩卖。
晋商绝对比千里迢迢去山西的徽商来的方便。
现在改革以后,徽商能就近去两淮纳银,得到比其他盐产区质量好的多的淮盐。徽商自然就强势了。也就是所谓的“边商”、“内商”分化的加剧,和地位的变化。
其实,这种分化还来自于另一项盐业改革。——政府承认商人买卖“余盐”合法化。
它最迟成化19年已经出现,但在弘治、正德年间变大变强。相当于,政府突然又开辟了一种“新盐引”、新赛道。
既然是就地卖盐,自然是只在两淮等地卖,离得近的两淮盐商就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新货源。爽啊!】
老朱眉头大皱:"怎么能什么钱都赚?"
朱棣冷道:"那些皇帝想着,这些钱他们不赚,就是盐商赚,那干嘛不赚,对吧?"
【最棒的是,它还鼓励了以余盐名义的盐走私。
弘治16年,商人借着寿宁侯张鹤龄奏讨残盐
得到批准。
然后一口气得到了大量的盐引。他们正大光明的拿着这部分盐引数额向灶户购买余
盐,拿到的盐又好又量足。
守在盐区附近的,以徽商为代表的“内商”就彻底压倒了以晋商为代表的“边商”。】
"前有孙继宗,后有张鹤龄,好,真是好,”老朱恨恨,“这些外戚个个不省心,他们的力量全部在这了是吧?"
【伴随着白银化进程,边地军屯的败坏,边地人口的增多。明代九边更多的开始依赖中央财政。也就是所谓的:“年例银”、"京运银”。
白银通过国家的拨付,去往边镇。地位下降的边商通过向内商出售盐引,也聚集了不少白银。
边地的粮食开始更多的依赖市场——也就是商人自发的利用各地价格差倒卖货物。国家失去了对于边地粮食价格的有效调控,而只能依赖白银这种贵金属货币。
晋商手里拿着大量白银,又不如徽商强势,在王崇古、张四维等人呼吁下,取得了和附近少数民族贸易的合法性,即“俺答封贡”。
晋商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搞走私,跟外族打交道。最后演变成了咱们耳熟能详的满清“八大皇商”。】
大家愣住了。
"这算什么?明实亡于永乐?"
朱棣感觉很荒唐,他不禁道:“还真应了那句‘翻开明史,货币白银化’,什么都和这白银有关。"
【徽商他们呢,搞走私,世世代代的走私。走私到明朝政府感觉管不过来了,于是弄出了一个“纲盐法”。
以后,盐商就是世世代代都要当盐商。
你们这群人就跟着我们统治阶级干,大家一起搞垄断,我不再管别的了,你们的头头——"总纲”替我向你们收税。
有点类似包税制。
盐商们自动的分化成了上下游,形成了产业链。
又搞出了一个票盐制。
私盐商贩收不上钱,我开个源,给普通灶户发一个盐商许可证,允许你们也经营。不用去很远的地儿,就在盐场附近。
1票比1引数量少。你们就当个零售商吧。
以上这些都被清朝继承了。
纲盐法固然把盐商群体绑在一条船上,但
资本家总是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益,铤而走险,何况走私赚的比正常多得多。
有清一代的私盐,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区域之广,为害之烈,第积历代盐弊渊蔽。'
它并没有改善太多盐业现状,只是让盐商们吃的更多了,也方便统治者按照图册,随时吃养肥的盐商。】
"即世世代代灶户以后,还有世世代代的盐商。"别说其他人了,朱元璋看了都害怕。
【明代时,盐商就存在大量和政府官员勾结的情况。
曾有个御史张智因为亏欠盐商很多钱,拜托两淮巡盐御史刘尧行方便,让他允许盐商提前支盐。刘不愿意。
盐商就故意在宴请刘时,让□□出现,再让无赖装作警察抓人。勒索白银千两当封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