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3 / 7)

架。

为了方便管理,打击私盐,以及中央下派的盐铁使们之间不发生利权冲突。唐朝以盐的种类为出发点,划定了各种盐可以在哪些区域里流通。

比方说,你云南的盐是不可以进入山东的地界销售的。哪怕你千里迢迢的运到了山东,我们山东就是不认。】

郁新纠结道:“前面的分税制好像就说过打破地域隔阂,把各地的市场汇拢在一起……和兔朝这一比,咱们现在这划区销售、打击私盐的行为竟显得这般小气。"

朱橚问:“可是,云南的盐运到山东,这路上的运费可贵得很,便是在兔朝,这千里迢迢运来的盐应该也竞争不过山东本地啊?"

朱元璋又一次酸溜溜的道:“忘了他们有物流吗?我做不成的物流运转之妙法被他们发扬光大,定是搞出了极其低廉的成本可以往来交通。哎!咱老朱又何尝不想各地心连心呢?还不是递运铺都办不起来,行不通啊!"

【再有就是,第五琦改革盐法,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军费开支增加,不得不想方设法赚小钱钱。

改革后,仅1年,便为朝廷增加了40万贯的收入。这笔钱,地方政府也眼馋呀。所以,当地方节镇强大时,中央根本管不到它们,它们自己收当地

的盐业税,并用盐税的钱养兵。

唐王朝一度曾把盐税的钱完全收归中央,可是又无力负担养兵支出,就再次把盐税下放给了地方节镇。

此行为,也无形的继续加深了盐销售区彼此划界的现象。这块地儿,是俺来收保护费的!】

“忒得难听,像什么拦路抢劫之人一般。”老朱不悦道。虽然那说的是藩镇,但是能只听藩镇的事情吗?那后辈,肯定在暗暗点他们中央政府!

【唐宋改革后,工商业的税越来越引人注目。宋元两代都出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每年收的钱,盐课办着多一半"之类的说法。

忽必烈为了使征税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财政,决定设立中央直辖的“转运司”系统,建立“盐引”制度。

通常,我们对盐引这个概念仅停留在,它是如同“飞钱”一样,支取盐的某种凭证。

但实际上,元代的“盐引”有着与唐宋截然不同的含义

,即——所有的“盐引”均由中央户部统一印造、管理、发行。地方不再具备发行盐引的权力。

国家规定一张盐引可以兑换多少盐,又规定“引、盐不相离”。所有和盐有关的行为都必须以盐引为凭证。

元朝把它彻底推广到了全国,而不再像两宋一样,仅在两淮等地实行“钞引盐法”。

如此,户部发行多少盐引,自然就知道了全国可以统一调配的盐的数量,和最终该上缴中央财政的钱。】

朱元璋:“元世祖的集权也是从妥协开始,像山东盐课,他刚定了盐课之法,就把这管理之权交给了益都世侯李瑄。直到第二年,李瓊起兵谋反才将课税隶属山东都转运司。朱允蚊,你看看他,他对付一个世侯都比你谨慎!你猴急些什么!"

朱棣在旁道:“忽必烈可是世祖呢。”

朱允炆:"……"

【有了盐引,还得有行政单位“盐转运司”的配合。元代转运司忽必烈时兴起,又在忽必烈时衰落。

其原因,我们可以直接来看明洪武年间的行政改革,会更清晰明了。按照大明会典,明朝的盐政机构从省到州县,大概是这样的。

xx都转运盐使司→xx分司→xx盐课司xx盐课提举司→xx盐课司都转运盐使司有6个: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

盐课提举司有7个:陕西灵州、广东、四川、云南黑盐、云南白盐、云南安宁、云南五井

提举司相对盐使司,行政级别低一级。他们都是所在辖区最高的管理单位。盐课司则是分别管xx盐场的最末一级。

不过,洪武25年以前,朱元璋奉行着“以良民制良民”的原则,和田赋仰赖粮长一样,在各个盐场仰赖灶户里的富灶——百夫长,让他们负责实体盐的征收。

便没有在xx盐场里设立政府官员“场官”。灶户的其他民生相关的事物均有盐场所在州县代管。百夫长的人选,也由州县任免。换而言之,州县可以通过这部分人事权,影响盐场的催征和其他事物。

ps:最开始选任百夫长,也是由于元末明初,地方豪强强占盐场,明朝政府本来就没有办法直接掌控盐场,于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实际权力,进而安抚、利用。】

朱樉:“爹你的小心谨慎比

之元世祖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连地方豪强都很能忍。”"……"朱元璋保持微笑,娴熟使用马列,"你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