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瞬间明白了亲疏远近“讨厌大侄儿不讨厌四哥”
这时候,楚王朱桢缓缓“”
嗯是谁写信告诫我,国家新定,没有余粮,不准修宫殿的
无人在意的角落,郭英悄悄缩了缩身子。
好像那句督办时劳役过重,没有被老朱发现呢。
他朝堂上的人是有点慌张的。
建文3年6月,宁波观海卫指挥张寿因和客人吃饭时,私下议论国事,“危急皆有北伐之误”,被人举报,杀之。正值李远烧了百万石德州粮。
自那以后,无人再敢议论国事。
可不议论,不代表这种思想不存在。
朱棣不满道“只是私下议论一番,何必杀头”
朱允炆“是啦,要跟着四叔学习,没事多下狱,让他们龙场悟道。”
朱棣“”
龙场悟道脏了
故而,当朝臣商议再次向燕军派遣使者议和时,满朝上下竟无人敢行,只有江西吉安府庐陵人曾凤韶自告奋勇。
他是洪武30年被隐去姓名的春榜进士,建文即位后,封为正七品监察御史。
有藩王前来京朝见,是从皇道上跑着进去的,没有下马拜。
较为失礼,但曾凤韶在朱允炆旁边进谏“外头的大殿应该展现君臣之礼,在宫中只论叔侄之情”。
别人听到了都很震惊。
朱棣转脸笑了“多么有亲亲人伦之情,大侄儿,你应该将他重用啊”
朱允炆拒绝回答。
曾凤韶抵达燕军所在地,燕军拒收包裹。
曾凤韶又把书信塞到竹节里面,扇风送进去疑似放在水上流进去燕军仍装死。
他别无他法,只好回家。
后来朱棣即位,听说了那则叔侄轶闻,认为这位监察御史很“直”,想招他继续干活。
曾凤韶两次拒绝,刺血书于衣襟“我生于庐陵,素负骨鲠,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于文天祥庐陵人”。
嘱咐妻子不要换衣服。遂自杀,年仅29岁,妻子也跟着守节而死。
这回朱允炆转脸笑了“这确实是个忠义之士,竟如此看不上叔叔你啊。叔叔说得对,侄儿真应该好好重用他,就是不知道,如此赞许他的叔叔,为什么不收他的包裹呢”
风水轮流转。
朱棣刚想拒绝回答,朱橚已经抢话了“我哥肯定身先士卒,忙着打你去了,没在大营呀”
哎,建文是真的有不少为他而死的忠臣,这里不包括方孝孺等被过度渲染的。
我们前面飞速掠过的朱棣连拔四县直达徐州的过程里。
东平通判郑华,本来是被贬谪到此,都没有赴任,听到燕军要到了,他把妻子交给同乡,疾驰到东平,力竭战死。
汶上县附近的济阳县教谕王省,被小股燕军游兵抓到,他发表了一些慷慨陈词被放了燕军本身也会放人就是了,王省回到学校,在举行典礼的明伦堂把学生们聚在一起,什么叫明伦堂他道,“只说君臣之义一节如何”,遂撞柱而死。
灵堂的气氛,又逐渐沉重了起来。
朱允炆脸上也没有了笑意。
他闷闷低头,又往火盆里烧了许多纸。
只是这一次,这纸,也不独烧给他爹了。
沛县守将王显投降,知县颜伯玮、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皆死。这位颜知县我们前文提过了,沛县的百姓是很惨的,他本人忠。
还有南京城破了,继续募兵抵抗的。
对了,一直流传着一件事,说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解缙、杨士奇、周是修相约去死,只有周是修死了,其他人苟活,解缙为他写墓志铭,杨士奇为他做传,并对他儿子取笑道“当时吾亦同死,谁与你父作传”
金幼孜“”
郁新“”
金幼孜面对着众人的目光,结结巴巴解释道“我我”
可悲的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赴了这个约,那句刻薄的话,又是谁说的,还是所有人都说了
“哇。”朱樉赞叹,“你们文人的厚脸皮,有时候也是挺让人叹为观止的嘛。”
“我已经听了太多杨士奇写墓志铭的事情了。”朱橚也点头,感觉吃了好大一个瓜,“想不到他内心是如此想着的吗”
深受流言困扰的朱棣提醒大家“别着急骂,流传”
这则记载最早出现在李贤的天顺实录。
李贤也是最早造谣方孝孺屡次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的人。
大致是朱棣要登基了,得写诏书,却找不到起草者,姚广孝说,必须方孝孺。朱棣欣然接纳和尚的提议,召方孝孺来写,方孝孺贞洁烈女,不肯从,还嚎啕大哭,掷笔在地“有死可以,诏不可草”。
朱棣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破口大骂。
“我为什么要让方孝孺来写登基诏书我不是说了要清君侧吗他都是我点名的奸臣了,我让一个我点的名奸臣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