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腰带上。
再下一步,就该和老朱对吼了吧。
而且,景泰朝的内阁权力侵占六部职责,曾被数人提起,比方说前面那个复储小人物章纶。
于谦也十分警惕内阁权力的扩大,当时,已经有人在公开呼吁扩大内阁职责,但被于谦以“臣等但知遵祖宪、重君命,其他非所敢从”驳回。这时是景泰4年5月。
但是到了景泰5年,殿试读卷官的班次里,内阁就已经位列于谦等尚书之前了在景泰2年还是之后。
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可见一斑。
明史的“救时宰相”评价,重点也在那个救时,军管状态兵部当然最大,但后面就和平了,景泰朝武治比较普通,于谦想打出去被景泰摁住了。
因此,吏部尚书王直才是天官,内阁陈循他们才是民生决策者。
内阁里面,一个陈循,是隐隐的内阁首辅,一个王文是个内斗小能手,和谁都要斗。
王文是景泰3年10月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虚职,再入内阁,是内阁出现以来,第一位如此品阶的高级文官,从此以后,内阁的地位与官职终于开始逐渐贴近了。
看得出,内阁壮大和立太子事件有重要联系。
陈循、王文的存在就是景泰后面学会的帝王心术了,借内阁制衡六部,借陈循掌控内阁,借王文制衡内阁。
人都是在不断学习进步的,景泰5年左右,他应该能完全掌握朝堂,不再是一开始那个和王骥直肠子的新手小白了。
朱元璋和朱棣听到这里,已经意识到了这水底下的暗涌。
朱棣头疼道“这内阁制度,如果侵占了六部的空间的话,就证明,他们的权利是重叠的。权利一旦重叠,权属就不分明,如果一件事情,两方都能做,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方都不会去做。”
朱元璋沉吟道“后代会有人去改的。既然后边内阁如此强劲,肯定会有人将权利,从六部手中夺走了,重新梳理过六部职责,最后集中在首辅里。”
他顿了顿“但感觉,这么个发展下去,这个首辅和宰相还是不太一样啊,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不过,这种不团结的内阁政治生态,平常很不错,关键时刻,有点不够果决、迅速。
我们先从时间线来看吧。底本是复辟录和天顺日志。
朱元璋与朱棣已经意识到了,属于景泰的时间,已经到了尾声了。
他们微微一叹。
如今,也有些不忍看这个还远不够成熟的孙子,就这样走向人生的落幕。
1月11日
群臣石亨、张靰、于谦、王文、胡濙、杨善、徐有贞等第一次上书求立太子。
“伏望皇上早择元良,正位东宫,以镇人心。”
择,皇上你选谁都可以啦。不是一定要朱见深。
景泰我偶染病,准备正月17早朝的,不想择。
朱棡摇头说“太过犟脾气了不妨先过继一个小的,但暂时不立为东宫,多少给自己争取些时间。”
朱元璋“很难说啊若是景泰身体还好,一切都好,景泰身体不行,这一切,都难以奏效。别的不说,等他死了,情况不就和当时景泰登基时候一模一样了孙太后还在,孩子又小,旁边又有成年的堡宗在,连景泰的登基的诏书上的理由,大臣们都不用改了最后,苦的也只是这个可怜的小孩而已。”
1月12日晚
朱祁钰病了14日了。
曹吉祥内宫病情探测者,京营支配者,和张軏京营支配者x2,密谋决定要搞夺门。他们递了小纸条给南宫的堡宗名分担当。
敲重点堡宗一开始就知道不是什么不知情
1月14日,白天
石亨武力担当,病情探测者x2,京营支配者x3,也蠢蠢欲动。注意,他此时没有和曹吉祥等搭上线,单核输出。
群臣第二次上书“伏乞早选元良为皇太子。”
还是让你随便哪个都好。
商量完了,石亨想去堵陈循,“少停慢慢说话”,他是想拉陈循一起干啦奈何陈循走位风骚,没堵上。
而一个素来结交曹吉祥的鸿胪主簿万祺察言观色,来堵石亨了。
于是乎,两条单线程合并了。
石亨转头去找太常寺卿许彬路线担当,平常游荡在必经之路东华门附近。
石亨本想借许彬聪明智商使,许彬说我不行,你找徐有贞。
徐有贞智力担当入团了。
朱棣无语道“聪明人做事那么墨迹,这群小人,看对眼的速度到时快得很,一个眼神,便让他们臭味相投,甜甜蜜蜜了。”
1月14日晚
第一次团体集结。
徐有贞指出,1、陈循不可信,别联系了。2、一定要堡宗确认才能搞。
让曹吉祥给孙太后名分担当,递话,写下敕书,授权石亨等人拥兵入大内。
夺门之变前,恰巧传来蒙古进攻的战报,目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