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势所趋,现在好投了,就反手联合大家要嘎刘真。没想到对方逃跑技能点满了,杀出重围,单骑走辽东了。
李景隆小心翼翼说话了“陈亨不行,干事不利索。如此情况下,一个刘真都处理不了。”
作为二五仔,他觉得抨击其他二五仔,或许能令自己的生存空间变大。
“感觉他卧底好久了,一直没啥用。”郭英也点头。
“也许说是卧底,也就是墙头草看看风向而已。”耿炳文冷哼,他听着光幕解说,知道自己一直忠心耿耿,虽死犹荣啊说这话时便特别挺直腰杆。
“走刘家口还是对的。”傅友德也说话了,主要是透口气,“真卧底是那个房宽吧哪有墙塌了这个,还特意强调旧部,就是卧底吧。”
在那之前,宁王的兵权也和其他藩王一样被削了,身边压根没小弟,朱棣收了大宁兵马后,还特意把他的护卫还给他了。
这个版本里,属城塌最为离谱,但其他还是可信的。朱允炆全方位防备着每个叔叔,能把朱棣的三护卫都调走,必不可能让宁王实控八万兵马。
朱权精神一振,感觉自己终于从“中分天下”的魔咒中出逃,立时奋声赞同
“儿臣以为然也”
然后是明史纪事本末,对奉天靖难的内容,它应当也认为城塌不可信,就删去了这句。补充了朱棣心狠手辣,斩草除根刀了狱中的卜万,其余记载不变。
接着,它还添加
大宁被打下来了,朱棣做作的单骑,做作的和宁王叙旧,假惺惺拜托朱权替自己请罪,吃吃喝喝,设伏,割地朵颜卫。广为流传的故事框架就来自它。
不过本书没写朱棣要分天下。
大家终于有些恍然“原来是生加了后半段记录,才出现打了大宁,却还要和老十七虚与委蛇这种怪诞的情形。我说嘛,算计老十七,何须陪吃十几日,一声令下就好拿了。”
最后是重量级的明史,其他和明史纪事本末都一样,但额外补了句“事成,当中分天下”。此句来的非常突兀,u查了一下,暂时没查到别的史料写了这句,唯一接近的是明末同人大手冯梦龙巨巨写的燕都日记,写李自成射箭,射中了天字,手下献媚“中天字下,当中分天下”。
这时候,众人又是一愣。
皇家对这种事情总是比较敏感的。
朱樉道“李自成是谁此獠有反心”
他们在想不会就是这货亡的大明吧,一般人会写这种谶言吗不会吧这不就是类似斩白蛇,小明王一类的造反专用迷信套餐吗
因明史成书最晚,故而u一家之言,认为它是截搭了之前这些史料,而未细究其行为逻辑所致。
嗯古代人的春秋笔法落到了现在的演义故事里,他们捋了一下逻辑,有点怪,于是调换顺序,把朱棣单骑惹眼举动挪到了打下大宁卫之前。
如此,还可以更好的塑造角色个人形象,颇有点狡诈枭雄感。
历史,就在这些层层叠加的春秋笔法上,变成了现如今特别顺溜、特别洗脑的小故事。
皇子们“”
他们竟然无法反驳。
若不顺溜、若不洗脑,他们刚才怎么会就着那故事快乐表演起来呢
好啦,似捧实黑的快乐故事说完了,u要强调一下,割地朵颜三卫是不存在的。
朵颜三卫是三个部落,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朵颜来自朵颜山,蒙古语发音就是兀良哈。泰宁是“王所在的部落”,福余是“女真”。
因为里面朵颜最厉害,后来就统称朵颜三卫。
他们也不都一起混,明堡宗时期,瓦剌登高一呼,朵颜和泰宁投了,福余自己溜了溜了。
兀良哈的实际位置,日本学者和田清考证过,在哈拉哈河附近,离大宁卫的直线距离,差不多就是北京到郑州吧。
要为了压根不住在大宁卫的兀良哈割地到这个程度,朱棣今天恐怕也叫不出永乐大帝这个称号了。只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在历史书上学习他签订的耻辱的兀良哈条约,或者大宁条约,天天狠狠批判他,怎么可以把我们那么大一块地给别人
朱元璋若有所思兀良哈条约大宁条约意思是以后会有这种割地条约出现还有,怎的是日本学者考证。那地方以后也被礼仪教化了吗现在那地,倭寇源源不断,甚是讨厌。
皇子们则在想为什么有个皇帝的谥号叫堡谥法里没这个字啊。是我没见识吗不应该吧总觉得非常阴阳怪气。
到底哪个大臣拟了这个堡字,他的好大儿又如何同意的。不会就是那个被嘉靖小宗入大宗的正德帝吧好像是说过文人不喜
洪武二十四年,刚刚归降的兀良哈又叛逃了,跟着北元王搞事,傅友德带着郭英去干架,在黑松林一带嘎嘎乱杀,打的就是他们。
我们的永乐大帝当时也在里头跟着,见识了傅友德标志性的假装撤退实则掉头快马偷袭你的战术,我想,这对他日后的作战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傅友德不禁捻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