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171(一更) 护羌校尉(2 / 3)

无论是曲辕犁还是耙都需要铁艺来打造,在凉州境内就算是抢也没法抢到成品,要去劫掠并州军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被这种耕作效率所画出的来年收成不菲大饼给砸中,又被鲜卑人朝着乔琰敬送牛羊的举动所震慑,这些卢水羌人便在内部商量起了投靠于乔琰的打算。

比起被临近的豪族所驯化收容,变成他们的打手,好像还不如投靠于一个更加强大的势力。

何况,谁也无法保证,当乔琰在卢水流域站稳了脚跟之后,会不会将他们作为开刀示威的对象。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比起拿他们示威,乔琰在已经于高平完成过了震慑后,其实更乐于将武威本地以及河西四郡中另外三地的豪族,当做杀鸡儆猴的这个“鸡”,只不过是如今还需要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丝绸之路的价值,这才跟他们展现着自己好说话好拉拢加之少年心性的形象。

总归,在姚嫦和乔琰说到这话的时候,卢水羌部落中的首领已经开始跟此地的驻兵接触了。

乔琰将赵云派遣来此地作为主持大局的将领,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赵云身上有种和凉州将领有别的正气,又符合凉州人对于将领需有武力值支持的标准审美,让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卢水羌在与他接触的时候,下意识便放松了几分戒心。

而赵云在与人相交之时的真诚,又远胜于他的皮相,在促成这桩引卢水羌归化为助力之事上,有着比谁都大的优势。

这是一个在乔琰深思熟虑之后才决断的人选。

对于姚嫦的这句溢美之词,乔琰心知肚明,她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将合适的人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又恰好要比方今时代的人,站在一个更高的。

但她也没对此做出辩驳。

在羌人中树立的形象越是高大,也就越是有利于她在往后正式接掌凉州。

故而她只是对姚嫦说道“农事之道,先贤者甚多,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未能得到其应有的功绩,殊不知民众想反的道理也就是这么简单。”

“凉州不是未经教化的蛮荒之民,也只是想要活下去的人而已。”

她抬了抬手,示意姚嫦跟她往姑臧城中的落脚处来。

在乔琰的书房内,姚嫦看到了三本农书,都是按照乐平书院的重新编纂记录的方式存在的。

她眼见乔琰举起了第一本朝着她说道“这是前汉的氾胜之书,但连传到我手里的这本上,都被多添了一笔,变成了汜胜之书,以至于发生了误传,而那氾胜之其人,从议郎做到了御史也便到头了,可事实上以他的功绩,难道做不得三公吗”

当然不是。

氾胜之书,在后世被称为四大农书之一。

只可惜其在当代的重要性,还并没有那么大。

可对乔琰来说,区田法和溲种法,并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凉州这种会额外种植桑麻为经济作物的地方,那氾胜之书中提到的桑苗截干法,就极有意义。

姚嫦刚想回说,这样的人该当被立生祠纪念的,就见乔琰已举起了第二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死在二十年前,哪怕出自博陵崔氏,在他死时也因家徒四壁而没有足够的丧葬费用,还是当时为光禄勋的杨公、太仆袁公、以及时任少府的段纪明为其准备的棺椁葬具,就连他写下的这本四民月令,都是在这两年间才整理出来的。”

“此人姓崔名寔,表字子真,乃是我麾下西河郡太守崔威考的从弟。”

要不是他已经过世了,乔琰绝对不会放过这个人才,奈何他甚至死在崔烈能积攒到足够的身家买三公官职之前。

他所留下的这本四民月令,表面上是一本政论,实际上还是按照节令种植的指导手册。

对乔琰来说尤有价值的是,崔寔此人曾经在五原郡做过太守,后改为辽东太守,直到在延熹二年被免官,返回河北家中禁锢居处。

这些经历导致了这本民书之中多为北地种植,合用于凉并二州。

崔烈那个吉祥物,在并州境内赋闲的时候也不算没做事。

他时常往返乐平和晋阳之间,和蔡邕为友。于是蔡邕在继续编修东观汉记,崔烈就将崔寔的政论和四民月令给修订了出来,也将后者送到了乔琰的手中。

只可惜崔寔本人是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就像西汉的氾胜之也看不到那本氾胜之书还会在百多年后出现图文装订的版本。

乔琰说到这里,手中已经拿起了第三本。

“这是一本还未完成的农书,其中记载的是并州这数年间从耕作之法到农肥农具的改良,说其并未完成,是因为其中还应当有更丰富的农作物种,更多的地形气候特质,都需要在屯田从并州拓展到凉州地带的时候多留笔墨。”

“我只愿微末耕作之人也当留名于上,成全这本凉并之农书,开后世之用。而不是让此书像是前两本一样,一度沉寂下去。”

“但能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人手实践种植之道,将书中的内容尽可能地完善,又有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