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范二氏, 河东之望也。
这是后来从杜畿口中说出来的评价。
如今还稍差了一点,但也相距不远。
若追溯起来历,他们自卫暠为朝廷征拜途中病逝于河东安邑后, 举家搬迁到此,承袭卫暠之儒学家传, 渐成河东本地的士族。
骤然闻听河东卫氏四字, 乔琰手中原本因思虑而迟迟不动的笔锋顿了顿。“请他进来。”
河东卫氏在平定司隶八关之外的黄巾乱象中,以其门客助战出了不少力, 据乔琰所知, 又于河东郡内增添了不少名望, 忽然找上门上, 倒是确实让她有些意外。
来人的身份同样令人不曾料到。
在徐福应声去接人后不久, 乔琰便看到随着营帐帘开,约莫二十出头的青年踱步而入,站定在了她的面前。
“河东卫氏的嫡系子弟前来拜访, 也只叫做遣人而来”乔琰抬眸朝他看去,开口问道。
这青年朝她拱了拱手, 行礼回道“乔侯果然明鉴。”
他既已承认了身份, 便也顺势说了下去“河东卫觊,见过君侯。先前与营外之人提及只是卫氏遣人, 不过是因卫觊行踪不便令人人皆知而已。只是君侯眼力过人,直言在下身份。”
这倒还真不是眼力过人不过人的问题。
乔琰一边抬了抬手,示意他在下方落座, 一边回道“早闻卫氏子有朗然照人之态, 伯觎神采不若常人,如何能只是个被派遣而来的信使。”1
卫觊循意而坐,衣袂翩跹间确如乔琰所说, 颇有风神秀异之态。
在端正了坐姿后他方说道“乔侯谬赞,卫觊愧不敢当。”
那还真不必不敢当。
不管是在穿越之前,还是在抵达并州之后,乔琰都听过卫觊这个名字。
曹魏未来留名于后世的书法大家之中,能与钟繇相匹敌的,唯有卫觊而已,其少年成名,如今也已经有了遍布河东的名声。
也大约并不只是因为他是个少年天才,还因为他钻研草书,故而在眉眼间多有一派文墨狂狷气度。
谁家普通的“遣人”是遣这么个人的。
更何况,卫觊的曾孙便是那位有“看杀”典故的卫玠,身为卫玠的曾祖父,他虽不至于有什么貌若玉人之相,却也着实容色非等闲。
如此人物说出一句“君侯明鉴”来,乔琰都忍不住想问问你们卫氏子弟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错误的认知了。
这认不出来才有鬼。
但卫觊此人坐在这里,瞧着像是个异常漂亮的摆设,乔琰却不敢真将他当个花瓶来看。
北方稍定之时,董卓乱政时期逃难的百姓回返关中,卫觊写信给荀彧建议增派司隶校尉,将这些流亡后回返的百姓正常管辖,在司隶校尉的官职人选决定之前,他于关中坐镇治理,直到关中各地平定。
待到民众不再被轻易招纳成为私兵将领后,他方才回返,而后升官为尚书一职。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治理之才。
被这样一个人找上门来,显然也不会是因为她先前进击白波贼的时候踏足过河东地界,现在屯扎所在的平周县距离河东郡同样只有一步之遥,于是迎来了这位邻居的问候。
他必有要事相商。
这种要事并不会因为他的年纪尚轻而有所改变,毕竟他年已及冠,只要站在这里也就代表着河东卫氏的立场。
果然乔琰随即就听到他说道“卫觊是来跟君侯借兵的。”
卫觊赶在这种时候来,确实不是来问好的。
乔琰面上未曾展露出任何的情绪,只回道“伯觎来得如此之快,想来也将借兵的理由想好了,不若也一并说来听听。”
卫觊确实是来得太快了。
从乔琰将三方白波贼驱赶到杨奉的地盘上,到如今也不过才只有一天多的时间而已。
这点时间,只够让她这个驻兵的消息,往南传递到那些白波贼的耳中,往北传递到西河郡太守那里。
可不够先抵达河东卫氏的地盘后,经由这世家大族的协商后,再派出族中的长公子前来协商。
乔琰甚至觉得,在她达成这一战果的消息抵达卫氏之前,卫觊就已经出发了。
这意味着他们做出这个借兵的决定可能还要早于乔琰出兵。
卫觊端详着上首少女的神情,眼见对方虽无怒色却依然让人不觉心惊的表情,他不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盛名无虚士”,语气中不乏恭敬地回道“卫氏借兵怀诚意而来,不敢有瞒乔侯,有此想法源于乔侯数日前在谷中救援一战。”
河谷一战
乔琰抬了抬眉头。
彼时那一战,对白波贼来说是没有活口的。因此他们只知道己方的人是死于乐平兵马的手下,却不知道领军之人不是赵云而是乔琰。
但有一些人知道此事。
卫觊随即说道“这商队之中有我河东卫氏往来于司隶和并州之间的人手。”
“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