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无价之宝(1 / 2)

沈愈看着手中这幅《烟寺牧归图》,心脏开始砰砰跳动起来。

此画到手,胜券已然在握。

两家收藏协会的第一局比试,自己已经百分百赢下!

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剩下的字画,沈愈不打算再找了。

一来,有牧溪禅师这幅真迹,哪怕对方拿出一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出来也没用!

此画在手,任何瓷器也没用。

二来,这场比试眼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捡漏,那么就能拿走,钱由收藏协会负责。但是有个前提,只能拿走一件。

换句话说,自己若是拿走这幅牧溪禅师的真迹,王渊的这幅六鹤图就得留下。

除非自己拿钱买下来。

但是能捡漏牧溪禅师的真迹,店家如何会卖别的画?

还有,虽然古画到手,可剩下的挑战也不轻松。

空口白牙的说这幅画是牧溪禅师真迹,是远远不够的。

得“有理有据!”

沈愈知道自己的身份。

目前来说,在收藏界只是一个后起之秀。

可说是人微言轻。

自己说这幅画是牧溪真迹,没用的!

自己不是祖父那般的人物,做不到无人敢反驳。

想要服众,必须得找到证据。

并且还得对画的作者足够了解。

可惜,沈愈对牧溪禅师的了解并不多!

首先,他知道一首古诗,《题牧溪山水》【高林众木秀,延眺极秋阁;川明宿雾敛,岩迥飞淙落。】

写牧溪生平的,沈愈只在元代一本名为《松斋梅谱》古籍上看到过一些简短的介绍。

南宋宁宗皇帝在之时,蜀地一户李姓人家喜得麟儿。

此子自幼聪慧过人,性情直爽,年少之时埋首于四书五经之中,孜孜不倦地反复攻读。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了举人功名。

然而,牧溪的才华并不仅仅局限于学问之上。

他的画技在此时已然非常出色。

山水猿鹤,栩栩如生。

禽鸟树石,各具神韵。

神龙墨虎,威风凛凛,

绍定四年,牧溪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前往南宋京城。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放弃仕途遁入空门为僧。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古籍上没有详细记载。

或许是看透凡尘俗世,或许是厌倦仕途,从此成为京城长庆寺的一名杂役僧人。

遁入空门后的牧溪画风大变,他开始追求墨色淡雅的简约之美,摆脱了形似的束缚,更加注重画面的意境。

甚至作画可以不用毛笔,用蔗渣草结就可以随笔点墨。

大道至简,到了后来,牧溪竟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牧溪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南宋著名的权相贾似道,被贾似道派人追捕,不得不隐姓埋名,过上了东躲西躲的生活。

终于,贾似道倒台了,牧溪也得以重新露面。他继续着自己的绘画生涯,直到85岁才离世。

此时,已经是元代。

那个曾经繁华无比的南宋王朝已经成为历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八大山人有了名气之后,牧溪的名气也随之大涨。

他的作品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然而,由于他的画十分简单,一些品评字画的古籍对他评价实属一般。

直白的讲,对牧溪尝试这种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并不认同。

不随大流就是不入流。

汤垕在《画鉴》中写道:“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

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也说:“法常号牧溪,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不过有一句古语:墙内开花墙外香。

他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却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出云国,牧溪禅师的地位却截然不同。

他是最顶阶的,无上的存在,最高的存在。

家中藏有他的一幅真迹被视为无上的荣耀。

出云国幕府曾将收藏的字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

牧溪禅师的画不是上品,而是被尊为上上之品。

他的作品从宋代传到出云国后,无数人为之疯狂,视为水墨画祖师,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比拟。

达官显贵以收藏牧溪的画为无上荣耀。

从此,牧溪禅师的画作成为了出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的对象!

此画能有鹅卵石般大小的耀目金光,也正是这般原因。

想到这里,沈愈心中满是感慨。若牧溪禅师不是在南宋,而是与八大山人同一时代,可能就是另外一位顶阶画坛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