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带兵器?(2 / 3)

信这个猜测的学子,和他吵了起来。

“非也后世之人面对天灾仍无能为力,若天音为凡人,怎会有此等手段”

还有学子看着士兵不惜以身堵堤救河,纷纷赞扬起来。

“是乃仁义之士”

“公大义也”

“人无胜天人定胜天啊”

董仲舒看着乱糟糟的一团,认真听了听学子们的言语,颇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对身边的大儒说道。

“还是年轻了些。”

年轻,才会只看到表面,光看到士兵救灾,分辨不出背后的深意。

哪怕是当年的暴秦,都训练不出如此令行禁止,不犯百姓分毫的军队

想管住士兵不去劫掠百姓,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自古以来,对百姓来说,就是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昔日开国之君入主关中之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严格遵守诺言。

于是百姓持牛羊酒食,以慰王师。

聪明点的人,看到这里,也不过是认为开国之君行仁政,得天下。

而像董仲舒这等洞察人性,要从顶层制定规则的人来说,怎么管得住军队,让这些兵痞对百姓秋毫不犯,才是最难的事情

兵,是要杀人的。

杀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战场对于士兵来说,是搏命,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多活几天。

在死亡的恐惧下,人性中所有的恶都会被放大到极致。

好美色、好美酒、好赌戏、好财物

他们会本能的追寻这些东西。

董仲舒纵观历史,从古至今,想要控制住士兵,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靠严刑峻法,同时提高赏赐。

二是本地子弟集结成兵,再不出本地。这样,对兵士来说,周围都是父老乡亲,怎么能动手抢自家人呢

如此,本地兵才勉强能称得上仁义之师。

但这样的军队,万万不可出本地,一旦军队离开本地,照样烧杀抢掠一条龙,什么都干得出来。

正因为有了这些过往经验,董仲舒越发的不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法,能够树立出这样的仁义之师

若是靠严刑峻法,他未看到将领督战。

若是选取本地青壮,人又太多,本地根本无法集结这么多士兵。

毕竟,这可不是几百几千的士兵,是足足三十二万大军

董仲舒迫切的想要知道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才会如此矛盾,如此强大

如此的

仁义

墨家。

从战国时兴起的墨家,在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能和儒家平分天下。

可墨家在短暂的兴起之后,因政治理念极其不符合君主的利益,快速的走向了衰落。

到如今,墨家已经沦落成了底层的手工艺人,那些学说、政体、思想,都濒临灭绝。

只剩下一部分人守着技艺,做个匠人。

墨家钜子也是如此。

今天对他开说,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一天。

只是突如其来的天幕,打断了他的日常。

带着弟子安抚好周边群众,墨家钜子边注意着天幕,边快速回到自家小院。

果然,院子里已经围了很多其他墨家子弟。

这些墨家子弟有男有女,皆衣着朴素,头戴斗笠,或坐或站的挤在他小院,一边抬头看着天幕,一边争吵不停。

“这到底是后世还是天上”

“后世吧天上的天人也不可能凭空而出,要是人死后上天,那早些年死的周王秦王,六国遗民,早就要在天上打疯了。”

“就是,以那些达官显贵死了还要穷奢极欲的行径,怎么在会受灾时救助百姓”

“这般风气,与我墨家倒是极为相似。莫非是哪位君主,重新重用了我墨家不成”

一个断了半个手掌,坐在偏僻角落的墨者,嗤笑一声

“哈,两百年间墨家被君主背叛还少吗,如今君主推行儒家,我等能不能再传下去都不知道呢,谈什么再被君主重用莫要在白日做梦了”

说话的墨者,面色一变

“常生,你这是什么意思”

常生眼神鄙夷的看着他,伸出来自己的断手

“什么意思你看看我的手世上从未出现过为百姓考虑过的君主这明明是苛政暴政从来就没有这么多人能为了他人悍不畏死这绝对是将领绑了他们的家人,逼着那些青壮跳的”

“你”

被反驳的墨者,心中怒火顿时就上来了,可他想想这些年来墨者的遭遇和所见,竟让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天音,仍在继续。

零八年,汶川地震,80级别的大地震,让整个汶川变成一片废墟,战士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灾区救灾

一个关注天幕的墨者出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