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对东瓯好意 三更合一,226w、22……(3 / 6)

出部落联盟首领对外争夺话语权。

中原人统称这部落联盟为蛮越或者蛮扬。

这是东瓯王心中的痛。因为他可不想自称什么东瓯王,而是瓯王。

就像是闽越王也没想当闽越王,而是去掉个“闽”字,当越王一样。

现在朱襄提起这件事,东瓯王有些恼羞成怒,但又不敢恼羞成怒。

即便朱襄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这群越王后裔不成器,让先祖哭泣。但朱襄把大禹和勾践抬得如此高,肯定了越人并非蛮夷,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发怒。

总不能说,先人看到越人如今连地都不会种了,一定不会伤心,还会叫好吧

东瓯王想了想,最终憋出一句话“寡人还是吃稻米的。”

朱襄“”

李牧和王翦“”

东瓯群臣大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不回答

朱襄叹气道“正因为看到东瓯君与东瓯国众高士仍旧与中原无二,我才如此感慨。昔越国颓败之后,越国许多贤才高士离开越国,前往中原谋生存。中原人感慨,齐国和楚国的强盛,就是重用了吴国和越国人才的缘故。”

东瓯王和东瓯群臣再次不知道露出什么表情。

他们既自豪,又唏嘘。

越国兴盛的时候,重用来自中原的人才;待楚国截断百越与中原的联系,便再也没有中原人才来到百越之地。但百越的人才却可以去楚地,并通过楚地继续北上。

许多越国的人才不想回归原始生活,便去了中原,让剩下的越人更难保存原本的文明。

文明本来就很脆弱,竹简和青铜器也不好携带。越国倒退到部落制也情有可原。

比如关于耕种的书籍只有官方持有,农人的耕种技术只能口口相传。而越人贵族南下的时候,大概只会带上金银珠宝,不会带走那些碍事的竹简。耕种技术就倒退了。

朱襄对东瓯王感慨了现在越人的衰落,表达了对东瓯国荒废平原的痛惜后,没有要求东瓯王立刻做出回答,借口自己旅途劳顿,先行告退。

东瓯王本来为朱襄准备了酒宴,见朱襄说精神不济,自己也被朱襄说得精神不济,便取消了酒宴,只让美人端着佳肴去伺候朱襄。

毫不意外,这位大贤不重女色,吃完东西就让美人离开。

美人频频回头,心都碎了。

朱襄没想到,他刚来到东瓯王宫,就成了宫中许多女子的梦中人。

朱襄离开之后,东瓯王想着王宫里有李牧和王翦两尊大神,虽然精神困顿,也怎么都睡不着。

他召来群臣商议,询问他们对今日之事的看法。

群臣的意见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秦国向来声名狼藉,此次前来肯定没怀好意,该找借口早早把这些人打发走才行;

另一派大骂秦国的名声和朱襄公有什么关系,朱襄公一片赤忱,一心为了指导东瓯国耕种而来,半点不提东瓯国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你们居然敢怀疑朱襄公,老夫和你们拼了

终于可以披着头发散开衣襟的东瓯王吓得赶紧爬起来劝架。

东瓯国通文墨的大臣本就不多,这几个重臣如果出了好歹,谁来替他撰写文书

他总不能学西边那群蛮夷,下令靠吼吧

“消气,消气,我怎么会怀疑朱襄公我怀疑的是李牧和王翦啊。”东瓯王道,“虽然朱襄公一心为了我等好,但李牧和王翦可不一样。”

那重臣气呼呼道“李牧和王翦若想对我们做什么,还需要用阴谋诡计看见他们的大船了吗他们抢闽越的东西,闽越人连屁都不敢放”

东瓯王“”

那重臣捋了捋袖口,冷哼道“听闻与去过南边的商人说,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势,楚国的祖陵都被秦国烧了。秦国若真想要我们这块地,肯定大军直接压来,还需要耍什么阴谋诡计他们对楚国都没有耍阴谋诡计。”

东瓯王“”这话听着怎么不舒服

重臣继续道“若大王想要抵御秦国,就该立刻联系西瓯和闽越。只有越人合力,才可能拒秦人于国门之外。”

东瓯王叹气“若秦国已经大军压境,我们倒是可能联合。现在秦军并无太大动静,恐怕他们不肯。”

特别是西瓯部落,他们深居湘水以西,自诩被群山保护,远离中原。即便东瓯和闽越被灭,与他们也没关系。想让他们出力,太难了。

原本一个越国,现在变成了百越,怪不得朱襄公会叹息不已。

重臣道“既然现在百越无法联合起来,那除了与秦国虚与委蛇,还能如何借着朱襄公的好意,让东瓯粮食丰收,国力增强。将来抵抗秦国,也会更容易一些。”

东瓯王再次叹气“但寡人不敢相信,秦人真的会帮寡人种田啊。”

好了,话题又绕回来了。

两派重臣再次争吵,东瓯王继续劝架。

朱襄提前退场,非抱着枕头要与李牧、王翦同睡,分享自己过剩的谈吐欲。

三人便把寝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