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赵王催着朱襄公第一日一大早就离开,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件事”
赵胜瞥了魏无忌一眼,没有回答。
他心里也是如此想的。赵王并非真的愚蠢,否则他还有几个兄弟,轮不到他当赵王。只是他心性稚嫩,未遭磨砺,不成大器。
即使赵王没有考虑到这件事,赵王身边也有能人会考虑到。
但这有用吗阻挡了这一时,能阻挡赵人对赵王离心离德,投向疆土逐渐接近赵国腹地的秦国吗
白起居然能领兵穿过赵国多重防线,直到兵临邯郸城下赵人才发现,赵王为了不流失庶民,在朱襄离开的最后时刻仍旧对朱襄如此绝情,真的能避免赵国灭亡吗
“我就不和你回邯郸,直接回魏国了,姐夫保重。”魏无忌走到赵胜身边,压低声音,“小心赵王。”
赵胜仍旧沉默。
“他一定说让你小心赵王。”经过这件事后,一向明哲保身,与人为善的赵豹脾气暴躁许多,说话的语气十分尖锐,“不知道我们兄弟一人能不能活到寿终正寝。”
赵胜转身“我会回封地东武城,不再入邯郸。”
赵豹压低声音道“我也是。”
让赵丹继续当赵王会让赵国衰落;若他们挑起王位争夺导致赵国内乱,会让赵国加速衰落。
除了回到封地当一个聋子瞎子,醉生梦死不去思考赵国的未来,他们还能做什么
邯郸城,荀况朝向朱襄离去的地方眺望。
照顾他的儒家弟子叹息“若朱襄公并非入秦,我等便跟随朱襄公同去了。儒不入秦,为何是秦国呢”
荀况白了他一眼“蠢货,儒不入秦,然后等秦国统一天下后,被秦国排斥于朝堂之外吗”
弟子被骂得傻眼“啊”
另一位弟子问道“荀子,既然你想入秦,为何不随朱襄公一同离去”
荀况转身看向王宫方向“我还有事做。”
他迈步向前。
“朱襄走得太急,无法在为他而死的人墓前哀悼。我要替他为那些人写祭文。”
“邯郸城内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朱襄为何离赵入秦,天下人更不是人人都知道朱襄为何离赵入秦。我需要写文章告知所有人朱襄遭受的冤屈。”
“朱襄放不下蔺相如一家,放不下廉颇和李牧。恐怕有人会以他们因朱襄对赵王有怨恨为由加害他们,我要劝说赵王,想挽救名声,只能洗心革面,重用朱襄的友人。”
荀况道“有很多事要做,做完后入秦。”
不止他没有跟随朱襄离开,墨家的相和、农家的许明也都没有离开。
他们都猜测,朱襄一走,赵王就会抹黑朱襄的名声,欺辱朱襄的长辈至交。他们在保护朱襄中没有起到作用,这点事总要为朱襄做到。
弟子们恭敬追随“是,荀子。”
朱襄继续朝秦国驶去,半月后,才看到秦国新的边界。
这半月,赵王在荀况的劝说下下诏自省,挽留平原君和平阳君,任廉颇和蔺相如为相,重赏李牧,并赦免了赵母,没有收回给赵奢的封地,赐重金让赵母回马服养老,不准再进入邯郸。
他又命农官根据朱襄在蔺家留下的农书,改革农具,调整农时,轮种土豆只半月时间,赵国的风气好像就焕然一新,好像迎来了新生。
其他几国纷纷称赞,有不少文章都描绘了赵王醒悟后变成明君的故事。
这才半月而已。
半月后,恰巧是朱襄进入秦国之时,蔺相如以老病为由辞去相位,封地由长子继承,他携小儿子蔺贽回祖地,落叶归根。
李牧已经回到了雁门郡,廉颇、赵胜和赵豹来送。
蔺相如瘦得厉害,三位老人没有给蔺相如敬离别酒,只是聚在一起吃了点小菜。
廉颇叹气“你离开后,平原君和平阳君也要回封地了,邯郸城只剩下我一人罢了,燕国蠢蠢欲动,我领兵出征,也不留在邯郸了。”
蔺相如咳嗽道“保重。”
廉颇苦笑“是你保重罢了,不说了不说了,吃菜。”
廉颇回邯郸后,“罢了”成了他最长说的词。
赵胜和赵豹沉默地吃菜,只在离别时,说了声“保重”。
蔺相如坐上马车,蔺贽仍旧亲自当马车夫,他们朝着洪城驶去。
路上,蔺相如听见有人哭泣。
他停下马车,询问原因。
那妇人哭道,差吏要拔了她家已经出苗的小麦种土豆,还把她家门前屋后的菜地都划做了纳税的良田。
妇人哭道“他们说这是朱襄公所教。可朱襄公一直告诉我们土豆不要占用良田门前屋后的小菜地原本也不收税啊怎么能因为荒地可以种土豆就收税朱襄公让我们用零散荒地种土豆,就是因为不交税”
妇人颠来倒去地哭诉,最后嘴里只剩下“朱襄公”三个字。
好像她多念几次“朱襄公”,朱襄就会出现,驳斥这些差吏的荒谬。
她不知道,朱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