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做事。
知青院的陈梦琪与卫燕站在外面喊,“云淼,快点。”
“哦,来了。”院墙也换成了土坯砖,还有一张结实的院门。外面看不到里面,院墙有两米高。
云淼已经把蘑菇洗干净摊在竹筛上沥干,下面是垫的长板凳。
拎着农具,云淼走了出去,顺手关上了院门。
看着几人说,“我早上天不亮就上山,采了不少的蘑菇还弄了很多的柴火,你们可要加油啊。”
她的话说的赵建设几人有些紧迫感了,“我们今天下工就去上山打柴,你也太勤快了点吧。”
“不勤快没法子,这里的冬天十一月就开始了,一直到五月左右。半年的时间,需要的柴火多着呢。你们可别不重视,不然到时候就是你们几个男知青全住在一间屋子,也只怕柴火不够烧。”
赵建设走到了前面,遇到了亲二大爷,亲叔叔,爷奶已经不在世。他父亲有五兄弟,两个妹妹。在战乱年代,亲大爷与四叔,还有一个姑姑,都早早的死了。
如今剩下的最大的就是二大爷,五叔,老姑。赵建设的父亲当兵的早,如今在京城定居。至于老姑,嫁到临江市,姑父是工人,姑姑也在多年前刚结婚不久,就有了工作。双职工,日子过得不错。
家里的二大爷与五叔,在十多年前因为二老相继离世,已经分了家。
“二大爷,五叔”赵建设小跑了几步,上前。
赵建设的二大爷与五叔,关切的问,“建设,还适应不”
两人对于下乡回到老家的侄子还是很关心的,时不时的去知青院看望赵建设,或者是喊赵建设回家吃饭。
被当作孩子的赵建设,既觉得心底暖暖的又有些哭笑不得,“慢慢在适应中,您二位别担心,我会尽快适应的。”
二大爷想到还有一个多月点的秋收,叮嘱,“有啥不适应的跟我们说一声,我让满屯给你换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