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这样的事情。
说明太后心里,对年嫔是喜欢了看重了的。甚至传递了一种信号,在某些场合,皇上和太后都不想让皇后掺和,不想让皇后来,只愿意年嫔参宴。
当然了,对外也不能这样讲。否则皇后又没犯什么大错,这样排斥就是不合规矩的。
皇后不是前些日子称病了么心口痛的毛病又犯了。
太后皇上顺水推舟,就叫皇后好好养病,直接定了皇后不必来,齐妃熹妃更不必来。只叫年嫔来就行。这是决定,问都没问过她们几个。
皇后本来是不想掺和赵全和宫里撵人的事,再加上那天晚上被年姒玉给气到了,索性就称了病,随他们闹去。
结果竟被皇上太后以此为理由,要她好好在钟粹宫养病,不叫她去云巧轩赴宴了。
这事闹的,皇后气狠了,摔了一整套的茶具。
田嬷嬷赶紧叫皇后跟前的大宫女收拾了。这事可不能被人知道,这些碎片也不能被人看见,否则若有流言传去了皇上和太后那儿,对皇后不好。
“本宫知道,就算本宫不称病,皇上和太后,也没有想叫本宫去云巧轩用宴的。”
皇后不后悔称病,宫里撵人和赵全的事她不想掺和,不想因此得罪了太妃们。现在外头偃旗息鼓,事情都处理妥当了,她也慢慢放出风声,说自己的病快好了。
结果皇上太后就是能无视这些暗示,直接定了不叫她去。
皇后心里是气不过的。她就算再迟钝,现在也想明白了,琢磨出来了,太后对年嫔态度转变,又在这小宴上单单点了年嫔去。
这些时日给翊坤宫的封赏不断,前些时日还和十四福晋在慈宁宫撞上了,这绝不是太后所说的有些投缘那么简单。
皇上和十四阿哥之间关系恶劣到了那个地步。依着她看,是根本不可能转圜的。可大概是赵全那里查出什么来,十四阿哥府上又没了一个侍妾,八阿哥九阿哥那儿又遭到了皇上的训斥。
这桩桩件件的事情里头,一定有什么内情,也一定是年嫔做了些什么,才会让皇上与十四阿哥之间的关系突然好了。倒是如太后所期盼的那样兄友弟恭起来了。
年嫔到底是起了什么作用呢
皇后查过,什么也没查到。但是她可以肯定,年嫔一定是做了些什么的。
可是,这事儿的内情,连皇后都查不到。这查不到,才叫人心惊啊。
皇后原本想,年嫔进宫受宠些,这也无妨。可眼下不但是独宠,甚至讨得了太后的欢心,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
这样的家常小宴,一个嫔位竟能堂而皇之的去了,两个阿哥的嫡福晋,怡亲王的王妃,竟是嫔位作陪的,连齐妃熹妃都不叫跟着去。
这就不得不叫皇后慎重了。
这病,她不能再养下去了。
不管好没好,她都得动起来。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年嫔独宠,看着年嫔在黄山太后跟前积攒好感。
哪怕年嫔现在还不能生,但继续这样下去,难保她的位分不会晋。
武嫔那里,是该动一动了。
这宫里,怎么能只看着年嫔一个人一枝独秀呢
武氏悄悄来了钟粹宫。
她心里也不大痛快。云巧轩的事,她也听说了。虽然轮不上她,可她心里还是嫉妒啊。
明明她比年嫔早进宫两个月,可至今都没能侍寝。皇上也只是知道有她这么个人。
可再瞧瞧人家翊坤宫,这大半夜的,皇上还跑去翊坤宫看年嫔呢。
这人跟人比起来,简直是气死人。
“真有此事”皇后完全不知道这件事。
赵全下了慎刑司,宫里碎嘴的奴才们都赶走了,新来的都老老实实的,调阅司寝册子的规矩没有了,内务府那边乖得像鹌鹑似的,没有人敢造次。
皇后这里为了不打眼,都不曾出去打探消息,真的做了养病的架势。所以翊坤宫的事,皇后不太知道。
齐妃熹妃那里还在被罚,两个人为了儿子都老老实实的,想必也不知道这些。
武氏说“是真的。”
“嫔妾的长春宫和年嫔的翊坤宫挨着。嫔妾叫了身边的人偷偷盯着翊坤宫,听娘娘的吩咐,是日夜都盯着的。这才知晓了,皇上到了大半夜还去过翊坤宫呢。”
“只是,嫔妾听娘娘的话,不敢做些什么,只敢偷偷盯着。翊坤宫上下守得严,也只能瞧见外头的事,再多的,嫔妾也不知道了。嫔妾听娘娘的话,这些日子也不敢走动,怕坏了娘娘的谋划。”
这就是了。
当初皇后把武氏送到长春宫去,为的就是这个。两个宫挨着,总能瞧见些什么。
这不,就叫武氏的人瞧见了稀奇的事么。
这是真稀奇,至少皇后跟着皇上这么多年,从没听过这样的事,也从没经过这样的事。
皇后想,自己怕是想差了。
她一心只想着皇上喜欢皇贵妃,就叫武氏学了皇贵妃的性子,想让皇上留心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