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获得的许多益处,还被感染了他们对小封大人的崇敬之情。
封深并像陆定渊那样擅长分析并引导人心,他也从未学过任何“施恩”的技巧,以身作则,却很少教导能让人变成同他一样的英雄的本事。他教这些少年如何建造房屋,如何织网捕鱼,如何伐木,在山林中辨别方向,寻找水源,升起火堆,诸如此类“上不了台面”的技艺,兵法操练则只有跑步、排队和出枪这三样。
但这一切都丝毫不影响少年们对他的狂热崇拜。
原因无他,少年最是慕强,而任谁都能感到封深身上那种几乎压倒一切的纯粹强大,以及在此之上的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在那双令人感到压迫的双眼的注视下,少年们身心都没有丝毫抵抗地听从他的指导,尽一切能力完成他的要求。
他们在被半强制地组织起来之后,就按自己最熟悉的观念将封深视为了自己的“将领”,无须任何外力就对他表示忠诚。
没有人觉得这些少年是莫名其妙。无论封深做了什么,昌江城上下都有许多人因为他的力量而敬畏他,他一个人就是陆定渊在这城池行使权力的根基,而陆定渊给他的种种支持,又让城中百姓对他的作为一切都向好处去看。
但这一切仍是建立在昌江城百姓能如常生活上的。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只要能够让他们稳定地、平静地生活下去,他们就可以作出极大的忍耐。
眼下来看,忍耐的代价主要是由城中士绅付出了。
打压了这些士绅,又拔了几个刺头,昌江城内已经基本被陆定渊整顿完毕,目前只余下来自外部的威胁。
如今的东南局势犹如一触即燃的干柴,昌江城因为天然和人为造成的闭塞,百姓对此仍几乎一无所知。那些从县衙得到了许可的官贩在乡间行走,带回城中的见闻也无非是今年年景不好,倭寇犯城的消息已经传开,令许多村庄惊惧不已,甚至有村中的无赖传说昌江城已被屠城了,顺水流下的几具渔夫尸体似乎也证实了他们的叫嚷。
所幸那位新大人派了衙役下乡去通知各处的村长理正,不仅告知他们昌江城毫发无损,惩戒了那些收了外族好处作乱乡里的无赖闲汉,还宣告为防倭寇报复,昌江城暂且封城至秋税前,各乡各村要组织义勇巡逻自保,邻村之间无必要不得轻易走动。
按这些官贩在乡间所见,多数村庄都按县里的安排做了,他们这些官贩靠盖了官印的文书才能畅通无阻,为多挣一点钱,走了两趟之后,机敏的人便动起脑筋,不再空手下乡去按官府的单子收东西,而是自己挑着担子带货出城兼做货郎,很受欢迎。
正是因为他们在城乡之间奔走,昌江县的百姓才觉得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人心渐渐安定下去,虽然没有人知道倭寇什么时候还会再来,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秋粮很快就要收了。
自昌江城突变以来,一个月只稀稀拉拉下过几场小雨,明朗的日光照耀下,稻田里的谷子一日比一日成熟,稻叶渐渐由青绿转黄,稻穗一日比一日低垂,粗糙的谷壳里米仁也一日比一日更饱满圆润。
未免昌江城外的上百顷秋粮被元嘉和龙朋兴打起来糟蹋了,陆定渊本想命人提前几日收割,但是封深告诉他,他能“听到”两边人马已经走到了哪里,陆定渊因此让人找来几个老农,询问过后定下了一个最后的日期。
原本昌江城外的百顷良田十之六七尽归城中那几家士绅人家所有,结果被陆定渊几番毫不留情的打击,既为保住县衙大牢里各家家主老爷的性命,又为保住各家根苗不被这位心黑手狠的大人摧折,这些人家不得不低头听召,推出家中最后可靠的长辈,去到县衙之内,在那阴沉污秽的大牢旁边,万分冤屈地见证了各家老爷用颤抖的手在出卖收成的契书上按下手印。
诚然县衙给的是市价,并当即就给了预计收成五
分之一的订金,可监刑却只给他们减了一个月,并且这市价不是这位新青天来前的市价,而是被强行平抑米价之后的市价
就算衙门还给各家留下了依旧能让平民百姓歆羡的口粮田,只要算算这来回的粮差钱差,谁家不心内恨得滴血
然而若让他们再做什么像样的反抗,他们也是已经没有这个胆子了。
只有一些混不吝的衙役可用的时候,这位阎罗王都能将他们揉圆搓扁,如今乡兵营的那些人才一个月就被那位小封大人调理得有模有样,这些少年现在会不会武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足足有一百一十人,被养的膘肥体壮,并对那一人唯命是从,只要一声令下,众人一拥而上,堆都堆死人了
所以他们能够做的只有命令自家的佃户,秋粮只收分属他们的那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让衙门自己去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