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睿识在堂上已经站了半个时辰了。
作文本地生员,他可以见官不跪,但上官不许他开口,他也只能将满腹慷慨陈词压下,梗着脖子受其磋磨。
只要不去看那那张令人神思恍惚的脸,他低着头就能收敛心神,去想只要能让他开口,他必然要让这位大人知晓他昌江县文人的风骨。毕竟道理在他,虽然他不似那两位已经丢尽脸面的同窗,仅凭捕风捉影便怀疑起这位大人的来历,他自第一眼起便为这位大人绝伦逸群的风姿拜倒,坚信这般非凡人物,区区七品县令之职哪里值得他伪造,然而他也像那些传出种种谣言,做下种种措施的同窗一般错估了这位大人的手段,眼睁睁看着他以酷烈之风横扫本城。
短短一个月,城中引起死伤的人口细算竟比倭寇进犯所致的还要多得多
并且这些死伤还大都并非百姓,而是堪称地方柱石一般的士绅人家,就算谭睿识也不能不承认他们是一步错步步错,可为倭寇进犯及长官弃城逸逃之时,本城已元气大伤,只有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共渡难关,为长远之计亦应是小惩大诫,何必得理不饶人,硬是要将人践踏到泥尘中
如今县狱已经装满士绅,不到冬日不得释出,其家人日夜忧愁哭泣;城北也圈禁了十好几名伤患,伤处难愈,凡是路过皆能听见哀哭,令人闻之不忍,城中百姓也是惴惴不安,这位大人却仍觉不足,又将关系到不仅昌江城,乃至整个昌江县百姓衣食生计的赵氏工坊也给封了。
这,这简直是疯了
就算那被推要衙前受刑的铁匠当中没有他的岳父,此前已经下定决心的他也不能不为无辜发声。击鼓鸣冤之后,为民请命的激昂以及身后众多百姓鼓励的目光,让谭睿识从未有过一日这般思绪清明,前往内堂的路上诸子名篇在脑中一一闪过,他想了不下四五个进谏的开头,却未料一个都未能用上便被禁言了。
不过是淡淡的一眼,和一句站着,他就似中了定身术一样被迫站到如今。
谭睿识从未受过这般的屈辱,然而就连他自己也不能说清楚,为何他起初明明觉得大义在己,满腔激愤鼓动血如火烧,却越站越是心中不安,只觉呼吸沉重,肩膀也似压上了看不见的重担,汗水一滴滴从背后涌出。
而那位大人却是始终姿态闲适,清茗在侧,手上书卷翻过一页,又是一页。
直到他已经站得两腿发酸,后背抽痛,才终于有人来打破这令他度日如年的煎熬,然而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昌江城已经无人不识的小封大人。堂上这位大人不将他放在眼里,这位小封大人竟也对他视若无睹
那句“这世上总是没用的东西占多数”的话一出来,谭睿识一听便知道是在对他含沙射影,如何不教他怒气横生
可就算怒气勃发,他也只能咬牙无言,然而那位大人却似乎一定要将他羞辱得彻底,用一种含笑的优雅声调对那位小封大人说道“有言百无一用是书生,你知道民间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他也不需要那位小封大人回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道“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自古以来,无论何朝何代,朝廷选官皆从此出。稚子读书,过县试便是童生,过府试便是秀才,简单二步,聪慧者年就可走过,愚钝者或七八年,或十余年。”
“稚子开蒙,拜师入学,读四书五经,用笔墨纸砚,穿青衫戴文巾,及至同窗交游,样样都要用钱。”他说,“寻常农户一年勤勤恳恳,男耕女织,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放松,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过结余些许,要供养一个不事生产的健壮男丁,供应其吃穿读书的一应花销,若是家产单薄,不出几年就会被拖成赤贫。所以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能够养出秀才的人家,或者家有祖产,或者找了家境尚可的亲家,集两家甚或众家之力,才能供养出一个秀才。”
这还是在嘲讽他谭睿识慢慢地攥紧了拳头。
“那么,考上了秀才究竟有什么好处,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如此辛劳付出呢”这位大人慢悠悠地说,“正如你所见,可以见官不跪,可以免除徭役,可以刑责优待,如此等等。也正如你所见,这桩桩件件的好处,几乎全归于他们自身,只有中了举人,才能称得上是万众取一的出人头地,终于能够福荫家族。不过到了这一步,也只能说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考中举人,只能算是半步迈进了官场,抬头向上,仍是浮云遮望眼,漫漫青云路仍待艰苦攀登。”
“蝇营狗苟,攀爬一生,”他说,“就是这天下多数文人的道途。”
谭睿识虽未抬头,却感到了这位大人在说话停顿时,从他的头上轻飘飘掠过的眼风。
“而这天下的有志向学之辈,终其一生,多数止步于县府两试。”他轻轻笑道,“而对其中多数人来说,能过县府两试,也足够他们脱胎换骨,光宗耀祖了。并且走到这一步,终于可以将本求利,反哺家族了。”
他说“如何反哺,无非是从赋税徭役这几样上说,但最最紧要的,还是从今往后便不再算是平民百姓,有了官民之别。”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