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这些天里就喊他小泽。
在小泽即将出院的前一天晚上,唐志勇和陈孟坐在医院楼下的椅子上商量了许久。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
他们没有把小泽再送回福利院,而是带回了家。
他们的家并不算大,只有一间主卧。
刚结婚的时候,夫妻俩还有些发愁,之后有了孩子该怎么住。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小的时候跟他们睡,等孩子长大点儿了,就把主卧和客厅的面积再压一压,隔一个小房间出来。
之后,如果孩子再大些,小房间有些住不下了,唐志勇和陈孟想着,他们就努力工作,争取在孩子长大,住不下了之前,带孩子换到大房子里去。
商量到兴起,唐志勇和陈孟在某天下班后,还真拿着卷尺在家里各种量起了尺寸。
可惜,这个期盼中的孩子,却一连好几年,始终没有来过。
而在几年后,他们又以另外一种方式,有了自己的第
一个孩子。
在小泽之前,他们并没有怎么动过领养孩子的心思。
但也许是那天在福利院里,他们对上的那双充满求生欲的眼眸,被触动了心弦。
也许是因为这些天的相处,让他们和这个孩子已经产生了感情。
再或者,他们也在通过这种方式,救赎着小时候的自己。
总之,他们正式领养了这个孩子。
为他在家里隔出来了一个小隔间。
给他做了一个暂时用来代步的轮椅。
小泽,变成了唐泽。
在正式领养小泽的第二个月,省里的没办法,但唐志勇终于还是七拐八弯的找到了关系,把一则寻亲启示刊登在了他们这边市里的报纸上。
按唐志勇的想法,如果是他丢了孩子,报纸肯定是重要的寻人媒介。
但不知道这中间是出了什么岔子,还是小泽的家人并没有按照他想出来的这种办法找,报纸刊登上去的前半年,他和妻子还都留着心。
等到半年后,依旧了无音讯,唐志勇和陈孟也就渐渐忽略了这件事。
他们到底只是普通人,唐志勇能想到登报寻亲,还是得益于他是厂子里的大车司机,经常要去别的城市出差,见识比县城里的其他人更广的缘故。
再往前数几十年,有些人家的孩子丢了,家人发疯似的找了几十年,最后才发现孩子这些年就在隔壁乡,或者隔壁县城的,也比比皆是。
转眼,又是好几年过去。
唐泽已经从最开始的略显生疏,彻底融入了这个家。
他身上和腿上的伤养好后,就在唐志勇和陈孟厂子里的厂区小学上起了学。
此时正值暑假,再开学的话,他就该上五年级了。
清早
计划好了今天要去县图书馆借书的唐泽从自己的小房间里走出来,一把拉开客厅的窗帘,然后动作熟练的拧开煤气罐,开始煎起了昨晚晚饭时剩的一些馍片。
唐志勇和陈孟虽然同样是福利院出身,但真正放到实操上,夫妻俩的育儿观念其实是比较偏溺爱和精细的。
小泽最开始要摸着炉灶简单做些饭时,他们就不是太赞同,怕小泽到时候再一不小心伤着了。
他们最开始的想法,是如果小泽放假,他们还要出门上班的话,就和邻居商量一下,让小泽去邻居家搭伙,他们每个月固定的给邻居些钱。
谁知孩子趁他们不注意,自己摸索着,看那拧煤气罐的动作,倒是比他们还要更熟练些了,操作看起来也挺规范。
再加上小泽发育的好,比同龄人看着都高些,明明才十一岁不到的年纪,渐渐都有了点儿少年模样,站在灶台前也不用踮脚抬肩,一来二去,唐志勇和陈孟这才放松了警惕。
夫妻俩这番作态,周围一些邻居面上不说,暗地里大多都觉得小唐和小陈他们小题大做,这么大年纪的孩子,搁乡下都能顶半个大人用了。尤其这孩子还是领养来的,别
养到最后,反而养出个白眼狼来。
唐志勇和陈孟对于周围邻居相互之间的一些小话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搭理。
小泽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心里有数。
唐泽这边迅速做好了一顿简单的早餐,两个煎好的馍片,一个煎蛋,又去冲了一杯麦乳精。
把这些摆在桌子上,他开始去主卧门前敲门“妈,起来吃早饭了。”
卧室内,陈孟已经醒了好一会儿。她这几天一直感觉自己身体不太舒坦,怕忽然起床会犯低血糖,所以才一直躺在床上没动弹。
现在听到小泽在外面敲门喊她吃饭的声音,感觉自己缓的也差不多了的陈孟慢慢从床上坐起,应了一声“好,小泽你先吃,妈一会儿就出来。”
听到屋内的回应,唐泽没有再喊,坐回桌前,同样拿着一片馍片啃了起来。
他在煎馍片的时候稍微放了点儿油,还在馍片上面撒了盐,此时刚出锅的馍片又脆又香,还挺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