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 120 章(3 / 4)

么都捞不着才好,不然他们都要以为别人没脾气的呢,尽欺负人。”

等等

许淙突然觉得有些不对

他仔细回想刚刚周耀说过的话

周耀堂姑

那既然是堂姑那就是跟他一个姓,姓周的,名字虽然不知道,但是可以称呼为周氏。

嫁到充州,不想便宜了赵家人

所以周耀的堂姑父姓赵,是充州人

带着妾室在外做官,留妻子在家中侍奉长辈,还有庶子庶女因此这是一个姓赵、老家在充州、妻子姓周、然后在外面做官的人

好耳熟

许淙脑海中灵光一闪,赵家,夫人姓周

那不就是跟赵知府一样了吗

可是赵知府的夫人周氏是一直跟随赵知府在外赴任的啊,当年孙教谕还派人查过呢,而且周耀也并不认识赵胜这个赵知府的长子

虽然破绽很多,但许淙的心中怦怦直跳。

直觉告诉他,有猫腻

于是他连忙追问“周耀,你的姑父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叫做赵承业你的堂姑是姓周对吧她家里是不是很有钱,嫁妆也很多”

周耀迟疑了一下,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可说的,于是道“我那位堂姑父的确姓赵,但是不是叫做赵承业就不知道了。你也知道我们两家很早就闹掰了,以前都没联系过,等等我记得堂伯祖父提到过,让我想想啊,好像是两个字”

许淙紧张道“赵兴”

“对对对,”周耀一拍脑袋,“就是这个名,堂伯祖父说堂姑父是家中独子,所以他爹就起了兴这个名,希望他能够光耀门楣。”

“不过许淙,你怎么会知道我姑父的名字啊”

许淙没回答周耀的问题。

他的脑海中现在只有四个大字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啊

赵知府的名字是赵兴、字承业,这是在老师的那本序齿录里面记载的,除了这些之外,其夫人姓周,名字不知道,但可以确认的是嫁妆丰厚,家里有钱。后面这个呢是当年在勉县的时候,孙教谕查到的。

而他的同窗周耀商户出生,家里有钱,有个堂姑嫁到了充州赵家,堂姑父叫做赵兴,这么多年了一直在外为官,很少回去。

两个周氏的共同点嫁妆丰厚,嫁到充州赵家,夫婿是赵兴。

如此就对上了

赵知府就是周耀的那个不做人的堂姑父

赵胜是周耀的表兄弟

许淙正想告诉周耀你讨厌的人是你表兄弟,但略微一想却觉得不对

刚刚周耀是怎么介绍他未来的丈母娘,那位堂姑的呢

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我堂姑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身体不太好,所以就想把女儿嫁回娘家,一方面是将自己剩下的嫁妆带回来,一方面也是想着有人能照顾表妹。

重点周耀的堂姑只有一个女儿

但许淙记得清清楚楚,在勉县的时候孙教瑜就查过了,赵知府有三个儿子,并且都是夫人周氏所出,而且这位夫人周氏,是一直跟随赵知府赴任的

那很明显,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而且是大大的问题

有两个“周氏”

许淙的思维转得很快,他一边回想这么多年来陆陆续续得知的赵知府家的事,一边又跟周耀刚刚说的进行对照,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周耀说的才是对的

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认识赵知府,而且拿这件事骗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赵知府的长子赵胜一无所知。

亲戚里有人考中解元,这可是大事啊。

不可能不知道的。

这事可真是

太离奇了

周耀看着好友的表情变来变去,奇怪问道“许淙,你怎么了”

许淙回过神来,看向周耀的目光顿时就带着同情了,他仔细想了想,觉得这种事情不应该瞒着周耀,在这件事情上周家可是吃了大亏的。更别说周耀现在已经跟赵知府的嫡女定下了亲事,于情于理都脱不开干系。

所以许淙表情严肃“我有一件事要告诉你。”

周耀好奇,“什么事啊”

许淙组织了一下语言,决定从最开始讲起,“我爹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到勉县赴任了,后来我三岁那年,也到了勉县。”

周耀不明白许淙怎么突然说起了这个,不过还是认真倾听。

“后来兴元府的张知府离任,朝廷调来了一位赵知府,这位赵知府后面把我孙叔,也就是当时的勉县教谕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学生都黜落了,反而录了几位家中财产颇丰,但平日里却有些不学无术的人为童生。“

“于是孙教谕不服气,觉得他怕不是收了人家的贿赂,就去查了一下他。”

周耀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慢慢坐直了身体。

许淙继续说道“这位赵知府是我老师的同年,所以当年我爹和孙教谕就辗转打听到他叫做赵兴,字承业,其妻为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