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脚步一顿,眼神有些飘忽,“这就说来话长了,一时半会儿说不完,奴才以后找机会再仔细和您说。”
阿哥爷出生没多久顺治爷就没了,小孩子心里的父亲形象肯定很好,越没见过越容易幻想,他还是不要打破小家伙的幻想了。
先帝爷是个勤政的好皇帝,但是说他是个好父亲额实在说不出口。
静妃回科尔沁不久,当今太后就来到京城成了先帝爷的第二任皇后,先帝爷又开始和太后别劲,如果不是太后脾气好怎么被挤兑都不生气,只怕又是一个被废的下场。
当阿玛的只顾得逆反,裕亲王和当今圣上一个刚满周岁一个刚出生,都早早被送到宫外养着,他哪里想得起来还有个儿子在外面。
再之后,孝献皇后董鄂氏进宫,先帝爷就更想不起来他有几个崽了。
这种事情能让他们小阿哥知道吗不能
在他们家小阿哥心里,先帝爷只能是个好父亲,就是走的早了点,如果能活到现在,他们小阿哥还能是最受皇帝父亲疼爱的崽。
什么专宠董鄂妃什么朕之第一子,统统都不存在。
鳌太师从来不是顾及别人想法的人,但是在小孩子面前不一样,家里的孙子得宠,宫里的、咳咳、小阿哥也得宠。
小孩子家家就要张扬快活,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他们小阿哥已经过了那么多年没阿玛的日子,何必再为了阿玛心烦。
在鳌拜心里,顺治爷的分量还真没多大,至少没有太皇太后大。
当年多尔衮忽然病逝,皇帝终于摆脱头顶的大山,迫不及待接手所有的政务。皇帝虽然年轻,但是该会的都没落下,太皇太后对儿子很上心,他从小就知道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鳌太师以为皇帝亲政后他的苦日子就算熬到头了,然而并没有,顺治爷在位的时候他只是不用再和以前一样时刻担心早上起来睁开眼睛会不会又被安上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受到重用。
不对,也不能说没有受到重用,他能出入宫廷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朝臣,只是皇帝要干的事情从来不会安排他去做。
年轻的顺治爷有着一颗开创盛世的心,一心想学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这种事情给他做他十成十的会办砸,能办成也要故意办砸。
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都干了些什么,强行迁都、毒杀太子、改掉祖宗旧制
这能学
满洲大臣绝大部分都反对汉化,皇帝也知道他们反对,但是他们顺治爷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性子,满洲勋贵反对他就不用朝中勋贵,直接拐着弯绕过去,让他们想刁难都没法刁难。
他前半生起起落落,真正能指点江山还得从康熙朝算。
鳌太师摇头晃脑,找回小阿哥后心情极好,回想起以前的落魄也不生气,甚至还觉得挺有意思。
落魄就落魄,反正都打不死他,现在四个辅政大臣里面他是老大,只要出门听到别人喊“鳌太师”,前半辈子受的苦都值了。
隆禧等了一会儿,看这人完全没有继续往下说的意思,只能把问题藏在心里,准备回宫之后亲自解密。
牛钮正在院子里摆弄他的箱笼,这宅子只有他和几个将仆人,平日里冷清的很,还是头一次进来那么多人。
他想的很好,借个院子给鳌拜安排事情,小家伙最多在他这里待一两天就得回京城,皇帝和其他长辈都在京城等着,鳌拜不会在这里留很长时间。
对百姓来说,白莲教造反很可怕,反贼杀人不眨眼,城里城外的百姓都过的提心吊胆。但是对鳌拜这样的大官儿来说,这事儿还不够资格让他管。
要不是七阿哥失踪,他都不会离开京城。
牛钮不觉得鳌拜能认出他的身份,正如他不觉得隆禧知道他是谁一样,皇长子流落在外不是什么好名声,关于他的事情皇家一定藏的严严实实。
然后,他就发现他的想法和皇家的想法有点偏差。
难道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是他太古板了还是京城的满洲勋贵根本不在乎这些
这种事情都能传的人尽皆知,他们是不是哪里不太对
他承认满人入关不久,可能有些观念和汉人差别很大,但是也不能差那么多吧
牛从小在武涉长大十七岁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汉人钮你们是不是哪里不对劲
鳌丝毫不觉得他们有哪儿不对拜转身看向一直照顾大阿哥的嬷嬷,眼神中也透着一股子“这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的意思。
嬷嬷
她只是个下人,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大阿哥毕竟是皇长子,太皇太后做主将他送出宫,银钱花销方面没少了他们的,她是太皇太后特意选出来照顾大阿哥的奶嬷嬷,自然盼着阿哥爷有朝一日能回宫。
但是她盼着不代表阿哥爷也盼着,在离开京城之后她也就熄了那份心思。
大阿哥刚被送出来的时候的确是按着皇子出宫寄养的条件来的,只是没有选内大臣代为照料,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