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对皇位继承人产生这种想法,他不一定就是为了夺位,他还怕新皇上位会苛待他的孩子。这让书颖明白了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完善制度的紧迫性。
但是先进的制度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所以她将继续以基建刺激经济,以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岁月悠悠再过了五年,时代发展迅猛。经过数年的支持海军可从事海贸的政策和移民开垦政策,东海舰队、北海舰队的影响力从菲律滨到达库页岛,并在东亚海域上建起十几个海外补给的“洪武港”。
在大海上谋生的华夏人都与各大舰队有点关系,交过赋税,也受他们的保护,所以海军的军费一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甚至还能向朝廷进贡和给女皇分成。
朝廷把握着可供应他们的先进的军火和强大的陆陆,保持开明的政策,这让本拥有强大的难改变的华夏文化基因的海军不会轻易反叛。
虽然军队经商和自主性强有弊端,但是要想海外拓展、支持移民就达到了最大的战略目的。其间还能给皇族和世家代办一些购买海外土地山林的业务,连陆军的大佬都托负过海军将领帮这种忙,所以上下对此政策的反对声就不大了。
当初议定了国防陆军要动起来,通过轮翻上阵开疆当作大练兵,以免军队的“太平病”毁掉了帝国。
各个集团军上下都有攀比心理,同时人人想争上位升衔。各大集团军上下特别怕被女皇、军政官员和民间人士看低,轮到上阵时就特别猛,都极限开疆、积极立碑。
五年时间,各大集团军把书颖原来“地图开疆”的漠北东路、漠北中路、漠北西路都实实在在的开拓到了,把碑都立上面了。
其中,西北羌族番军全程参与协助驻防。经过这么些年的经济影响、文化殖民和平等善待政策,各部族大部分的人心拥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大夏的爱国心可比一些孤芳自赏的守旧派强十倍。
漠北各部外族人丁还不繁盛,被先进武器降维打击后溃逃西边,早在三年半以前,鄂嫩河畔的草场被立碑占领。
今年捷报传来,一个国防军主力师在番军的协防下从鄂嫩河出发,两个月抵达了唐朝安北都护府边界“小海”北端。注贝加尔湖
大军在“小海”北端立了碑,路上遇到一些不知属于什么人的后代的小部落也尽归附本朝。书颖知道在历史上的蒙古族也并非单纯的一个民族,而是后来成吉思汗攻打统一各部才形成的。
所以要杀是难以杀完的,也没有必要,占领其发展要地,就能一定程度防范于未然了。现在最重要的战略是扶持并进一步文化融合特别适合当兵的西北羌人,他们可以协助占领漠北、西域广大地域。
原本朝廷计划用五年时间建造北京到朔方和北京到武昌的两条大铁路。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他们只用了四年半就建好了。现在有三条大铁路,让朝廷更方便掌握着南北命脉。
就像英国火车出现后,二三十年内提升速度至60kh,不断改进技术和设计。本朝的火车发展也一样,到目前已经出现了80多里小时的新车。
经营五六年后,从北京乘车到临潢府原上京只要两天两夜包括中途站停车、加水、加煤的时间。
两年前朝廷财政预算还有余力,也因为统治和战争的需要,启动延长关东铁路的工程,已把北端从临潢府修到长春州。下一步就是要从长春州扩延到漠北。
蒸汽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烟尘很大,齿轮磨损过大,维修保养麻烦。
就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虽然有这么多缺点和难点,可是没有人能拒绝工业的效率。皇上曾说,把远征行军速度提升十倍,她做到了。
洪武十年时登基17年,临朝23年,朝廷的财政收入到达了洪武五年的191倍,是赵玮驾崩时的13倍多,是赵玮继位之初的30倍,是李太后当政时期的40倍。但是书颖把盈余的财富全花了,一方面进行大基建,一方把钱用于推广新式教育。
新式中小学和女皇编辑的教材都普及到了县级,赵玮时代初期子民识字率是8,到赵玮时代末期识字率为9。注这识字率参考宋朝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到了书颖当皇太后时的最后一年,孩子入学率是20,这片大地上的父母但凡家中有余钱,肯定是会送儿子入学的。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再次发展和朝廷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洪武十年的孩子入学率提升到了43。
其中上新式学堂男女孩子达到40,各地大部分中小学均效仿皇族中小学,小学时男女同班,中学时男女分班。
就如历史上建国初期很多教师自己也都半桶水照样教书一样,全国不少识字的人被招聘为中小学教师,对于新的学问,他们自己也是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纠错。反正在这个教学道路上双方都能逐步提升的。
书颖常常用事实数据来发表文章,论证“科技致富”、“科技强国”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研究科技和理工。提升科技理工人才的政治地位,这让传统文人大为不满,文理之争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