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托人一打听,周云娘是周家的头生女儿,母亲前几年就过世了,周财生后头又娶了一个继室,那继室带了个闺女过来,后来又生了个儿子,所以家中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一家人过得却十分和睦。
周云娘是个温和的性子,心灵手巧,裁衣的技术极好,连县城里大户人家的夫人也慕名前来找她裁衣,自从她进了铺子,裁缝铺的生意就越来越好,几年时间,周家就赚了一大笔银钱,置办了不少家业,周家在镇上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
荣家人对周云娘还算满意,且又是儿子自己相中的,虽是商女出生,身份有些低,但眼前也没有比她更好的选择了,赶紧托了媒人去说亲,周家那边对婚事也是一口应允,喜事就这么顺利的办成了。
成亲这日,周家陪嫁了不少嫁妆,荣家人更满意了,这桩婚事不但解决了眼前的困境,还给原主找了一个合心意的媳妇,哪还有什么可说的。
最高兴的还数原主,总算是娶到了心心念念的姑娘,只是原主没高兴多久,就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去去去,别在这瞎叫唤,吵到我儿子。”窗外传来妇人驱赶鸟儿的声音,打断了荣楚的思绪。
荣楚想了想,站起身打开窗户,对着树下的老妇人道“娘,别赶了,我早就醒了。”
“老二,你醒了,那赶紧出来吃早饭吧,别饿着了。”荣老太看到最疼爱的小儿子,脸上立即笑成了褶子花。
荣楚应下,“我就来。”
从屋子出来,只见阳光洒满了院子,院子里的树郁郁葱葱,格外喜人。
现在是初夏,阳光还算温柔,晒得人很舒服。
荣楚四下打量起来,这是一座一进的四合院,占地面积还挺大的,这院子是荣家最富裕的时候置办的,所以比一般的农家小院要大些。
前后都有院子,左右有厢房,前院对着三间正房,左边住着荣老头和荣老太两口子,中间是堂屋,吃饭待客用的,右边是厨房。
原主和荣大郎各住了左右的厢房。
前院种了些桂花树和石榴树,桂的斜音是贵,所以很多人都会种在院子里图个吉利,而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
在古代,哪怕是庄户人家,也都有些穷讲究。
根据原主的记忆,后院有猪圈和鸡鸭圈以及茅房,还种了几棵果树,果树间的空地又翻了种上小菜。
院里院外整齐干净,可见荣家上下都是勤快齐整的人。
“老二,怎么呆站着,吃过早饭了吗”
院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荣楚转头看去,见荣老头扛着锄头回来了,身后还跟着荣大郎。
荣楚走向前,“爹,大哥,你们回来了,我还没吃呢。”下意识伸手去接荣老头手上的锄头。
荣老头侧身躲开他的手,一边把锄头放下,一边说“全是泥,别脏了你的手。”
儿子可是秀才公,那手是握笔杆子的,哪能碰锄头
“二弟,你赶紧进屋吃早饭,别饿着了。”荣大郎放下手里的农具,关切的朝弟弟道。
弟弟是一家子的希望,可不能饿着了。
荣楚也知道荣家人有多紧张原主,平日里在家什么活都不让他干,只让他安心念书,加之原主自和周云娘成亲后就去了书塾住,要不是昨天荣老太过生辰,原主还不会回来。
这难得回来两天,怎么会让他干活
荣家人对原主好,原主也是个孝顺重感情的人,想着家人为了供自己读书吃了不少苦,总想帮着做些什么,奈何家人从不让他动手。
“好,爹,大哥,你们也赶紧进屋吃早饭。”荣楚说了一句,就朝堂屋走去。
荣老太带着荣大嫂已经摆好早饭,九岁的荣大丫在帮忙摆碗筷,见荣楚进来,几人都笑了。
荣老太朝他招手,“老二,快进来,我特意让你媳妇给你蒸了蛋羹,你从小就最爱吃。”
“二弟,念书累坏了吧”荣大嫂关心问。
荣大丫则有些腼腆,笑着喊了声二叔。
荣楚走向前,“娘,大嫂,你们忙活一早上辛苦了。”
“不辛苦,都是些平常稀松的活,有啥辛苦的,你念书才辛苦。”荣老太道。
说话间,荣老头带着荣大郎进来了,一家子说说笑笑落了坐。
“老二媳妇呢咋还没来,你看看去。”荣老太对荣大嫂说。
荣大嫂一边起身一边说“二弟不是爱吃地瓜吗弟妹说往灶里煨几个”
话没说完,门口就走进来一道身影,众人看去,正是周云娘。
“这不来了,弟妹,地瓜煨好了吗”荣大嫂停下动作,笑问。
荣楚打量起进来的人,只见她身形纤瘦,但凹凸有致,一头乌黑的长发梳了个简单的发髻,用花布包着,是常见的农家妇人装扮。
她眉眼清秀,五官端正,不是一眼看到就惊艳的长相,属于小家碧玉的耐看型,但她眉眼温顺,特别是视线对上荣楚时,立即就柔和下来,露出一个浅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