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统领对这二者都有所听闻,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说了。不过有件事情不得不先提一下,方才魏统领有一处说错了。”
魏统领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乔衡说“铁鞋大盗并没有死。”
魏统领正要反驳,就听乔衡又道“非但没有死,反而和关外瀚海国的王子勾结到了一起,正预谋着篡位夺权。”
乔衡说的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电影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样演绎着。
皇帝正轻摇着的纸扇微微一滞。
乔衡稳若泰山地继续说“而那青衣楼,将那已被灭国的金鹏国后裔搜罗了出来,两者同样勾结到了一起,目前正隐居中原积蓄力量,希冀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土复国。”
这是真的吗同样是真的原著中就是这样写的。
勾结关外势力的人都是中原武林之人,而被勾结之人,都是藩国皇室之人,巧合,又是巧合。
皇帝“你说你是从叶城主那里知晓的这些事,那么想来,也有人去联系你师父了”虽是疑问句,却是陈述的口气。
叶孤城的身为前朝后裔,以瀚海国、金鹏国为例,类推一下,这些人找上他的目的估计也逃脱不了谋权、复国这类事。
乔衡不露情绪的继续凭空捏造“家师身份敏感,此事一出,曾问臣弟是否是南王府将其身份泄露,此后就将此事交予臣弟处理了。瀚海国与金鹏国之事,俱是从来者的口中得知。至于其与铁鞋大盗以及青衣楼到底是何关系,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藩国被勾结,就都不得而知了。”
要想让人相信自己的话,只说假话是不够的,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只说真话同样稍有欠缺,往往是那些半真半假之事最为令人信服。
魏子云听到这里已是不由自主的放缓了呼吸。
皇帝问“为何不将此事写陈条送至京城”
他此言一出,仿佛看到对面的南王世子那双黑目直直地看向了自己。
然后就听对方说“这就是臣弟不得不冒险,无诏离开封地的最主要原因了。”
乔衡再次一礼,深深一揖,说“还望皇上知悉,家父曾上过奏疏,只是这份文书一离开南疆,便如石沉大海,自此音讯全无。”
上过奏疏是真,杳无消息也是真。只是这里面的诸多内情,就不必对皇帝明言了。
南王对乔衡扮演的这个世子信任有加,从很早之前,他就在一旁协助着南王处理封地上的政务了。
由于他文采极佳,又被府中夫子夸赞深谙春秋笔法之精髓,到了后来,即使是王府送至朝中的奏疏也时常由他来写了。
适才他口中的那封奏疏就是趁此送至京城的。
“家父经过多方打听,据说这份奏疏因上书格式有误,被司礼监留中不发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皇帝下旨去找找这份奏疏,还是能找到的,他方才可没有说谎。
后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总给人一种官员的陈条奏疏无一例外都会集中汇集到皇帝手中,由其逐一批复的错觉。但即使是清朝的那位奏折狂人雍正帝,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比如本朝,呈达到皇帝面前的奏疏,已经是通政司、会极门的宦官筛选一遍过后的了。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做点手脚,太容易了。
如今皇帝身边第一红人的大太监王安,别看他自皇帝年幼起就跟在身边于南书房当伴读,在原著中还不是曝出他其实是南王的人。连皇帝身边都有南王的人,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也用不着他们泄什么密,玩什么陷害谋杀,只不过是把南王府自家的折子暂且扣留一下,不呈报皇帝,也不誊抄揭帖送往内阁。
很难吗不难,一点也不难。
这些在司礼监干活的太监们,平时为了一己私利没少在奏疏上捣鬼。如今这点小事,甚至称得上是大材小用了。
乔衡写了那么一封奏疏,又下了那么一个吩咐,花费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看上去大费周章的事情,仔细算来,也不过是闲来一笔。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今日。
以他对自身运气的认知,早就养成了走一步看三步的习惯。正所谓人生如棋,他是宁可平时多落闲子,也要避免日后倒起霉来无子可用。
乔衡这边心里安稳了,皇帝的脸色却彻底沉了下来。
是啊,如果最初的时候,他还抱着这事情或许是南王分析错误的可能性,但听到奏疏石牛入海一事时,心里已是明白了。
皇帝不知道的是,乔衡在奏折上跟他玩了不止一个游戏。
比如说,即使当初司礼监的宦官在扣押奏疏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也无所谓。因为那个时候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只会是一份没有署名,没有内容的“空白”奏疏。
道理很浅显。
很多人都曾玩过或是听说过一种小游戏,用稀硫酸写字,再用火熏烤,然后空白的纸张、木板上就会显露出字迹来。其实如果不用火烤,待一定的时间过去后,字迹也会因为稀硫酸中的水分蒸发,硫酸浓度升高具备脱水性从而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