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四十四章(1 / 4)

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笃信神佛的人,面临这种情况应该会投向神佛的怀抱寻求安慰譬如舒舒觉罗氏,面临小女儿已经与她离心的“残酷”现实,便逃避一般地逃到了山上的庵堂里,面对观音寻求庇佑安稳,连催生孙儿的事情也顾不上了。

神佛信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能够在人心绪不平、有所需求的时候带来安宁平静。

可惜敏若不信神佛,甚至因为前世的某些经验对神佛无甚好感,所以寻求神佛庇佑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她决定另辟蹊径。

康熙回来之后,发现敏若竟开始研读周易,一时不免有些惊讶,“你怎么忽然读起这个了从前没见你看过啊。”

敏若镇定地道“品味品位其中的哲学道理其实是容慈开始看了,她有的问题我回答不上,只能背后使劲看了。”

至于容慈为什么回去看周易,康熙深究不到那里。

这会听敏若这样说,康熙很没有义气地笑了,拍了两下敏若的肩,“公主们聪明机敏,朕知道,这一年多难为你了。”

不是你信誓旦旦地忽悠我说我的学问教公主们足够了的时候了。

敏若唾弃地看了一眼这个过河拆桥幸灾乐祸的男人,康熙对上她幽怨的目光,无辜地别开脸,想了想,又道“朕对这些经史书籍也算有些钻研,你有什么不懂的只管问朕就是了。”

“臣妾可真是谢谢您了。”

康熙只觉得敏若口气有点不对味,他这个纯种古代人当然不知道有一个词叫“阴阳怪气”,听到敏若这口气他还怪想笑的一般可没人敢这么跟他说话,这种语气多少代表些亲近在里头。

他又拍了拍敏若的肩,并未察觉出这会的氛围半点不暧昧旖旎之余,竟然还有点桃园结拜的义气在里头。

想起回来之后看到的关于敏若与她钮祜禄家那位老侧福晋岌岌可危的母女关系的汇报,康熙轻叹了一声,没头没尾地对敏若道“往后万事都只管找朕,你已是朕的人、是爱新觉罗家的人,旁的人、事都没什么值得你挂心的。”

敏若看了这位皇帝一眼,笑了笑,没说什么。

垂眸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如扇形统计图一般的三分愣怔、三分怅然落寞与四分欣喜庆幸,前后过渡流畅自然浑然天成,放到后世真是不拿奥斯卡可惜了。

她眼眶适时地微红,似乎有些感伤,又微微亮着,是溺水人抓住浮木的表情。

康熙愈觉心酸,一手揽着她、一手环抱着她的肩背,良久无言。

他当然不知道敏若这会想的是:不枉我特地让兰芳观风的时候放水了。

其实康熙的心思好预判,尤其在这种事上。

哪怕在孝道大过天的年代,父母偏心也是永远绕不过的话题,哪怕不能表现出不满,谁心里也都会有不痛快。

在这一件事上,如果是舒舒觉罗氏的娘家人,肯定会站在舒舒觉罗氏的角度上跟她一起谴责敏若,这就是人有远近亲疏。对康熙而言,敏若与舒舒觉罗氏孰远孰近、孰亲孰疏一目了然,他自然天然就会更偏向敏若。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康熙其实也并不是被父母所偏爱的孩子。

先帝子嗣虽不算十分丰厚,也正经有几个儿子,康熙能被选为继承人,不能说先帝对他不看重,但即便看重也是有限的,何况疼爱先帝最疼爱的儿子,可是当年叫他明明白白说出“第一子生”1“朕第一子也”2的那位亲王。

皇帝的疼爱本就稀薄,给了这个儿子,分给别的儿子的自然就少了。敏若如今冷眼看着康熙对太子的疼爱、对公主们的疼爱,又何尝没有弥补自己当年遗憾的心理在其中。

而母爱,康熙得到的更是有限和如今还有几个特例的儿子不同,他是一出生就如大多数的皇子们一样,被带离了额娘身边,真正能够与额娘亲近都是在他登基之后了,可惜他登基不久,佟氏太后的身体便急转直下。

短暂的幸福美好总是叫人难以忘怀,他如今对佟家的厚待偏爱,未必没有对慈和太后早逝的遗憾与怀念在其中。

所以敏若在舒舒觉罗氏那里不被疼的处境,很容易让康熙感同身受,并生出怜惜。

敏若在康熙怀里平静地用力眨眨眼再睁开,哪怕她情到深处眼中含泪的演技已经颇为娴熟,硬挤出泪来对她的眼睛还是不大友好。

幸好她早有准备。

和敏若抱团取暖之后,康熙作为一个勤政的帝王还得老实地滚回乾清宫批折子去。

晚晌间,敏若召来乌希哈,乌希哈端上煮得滚开过、现正晾得温热微烫的胎菊水过来,又有洁净的巾帕四张,在胎菊水中浸湿,然后取出来绞得微干,交替着给敏若敷眼睛。

这是很惬意的享受时光,敏若躺在炕上沉浸其中,并在康熙过来前完美地将装备撤下。

其实她不适应别人与她有身体接触这一点就直接减少了许多的享受和康熙的正常夜间生活她都强忍,兰杜服侍她沐浴她只接受帮忙洗头,更不必说寻常嫔妃喜